|
后极部小眼征的临床分析 |
|
作者:张汉君 童… 文章来源:福州东南眼科医院 福建福州市西二环南路35号 邮编:350002 点击数:1367 更新时间:2004/6/11
|
|
目的:探讨后极部小眼征(Posterior Microphthalmos)的临床表现及超声波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意义。
方法:通过对临床检查发现眼轴长过短(<22mm)及高度远视(>+6.0DS)14例(28只眼)患者常规行散瞳、检影验光、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眼底照相及利用眼科A型超声波进行眼球生物值测量(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玻璃体腔轴长),每眼共测十次,取其平均值。
结果:14例患者平均年龄5~27岁,平均9.93±6.46岁,均无明显家族史,屈光不正平均+9.05±2.80DS,其中一人(2眼)屈光不正+2.0DS,28只眼角膜直径、眼压、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测量均在正常范围。眼轴长平均19.68±0.94mm,玻璃体腔轴长12.83±0.83mm,仅玻璃体腔轴长明显短小。眼底检查部分病例可发现视网膜皱褶(Retinal Fold)。
结论:后极部小眼征因眼球后极部玻璃体腔短小,造成眼轴长较正常人短,因而常合并有高度远视,临床上可用超声波检查诊断之。还应注意与真性小眼球等小眼征区别,后部小眼征若能及早得到视力的矫正,可能促进视力的正常发育。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渐变多焦镜对老视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随访研究 下一篇会议投稿: Epi-LASIK手术的护理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