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并分析不同年龄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对40岁以下50只眼和40岁以上71只眼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生物学方法测定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中两组接受小梁切除手术的40只眼和52只眼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手术前、后眼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收集2006~2010年住院的40岁以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5例50只眼,平均年龄30.56±6.55(15~38)岁,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分别为1.85±0.32 mm、4.51±0.43mm和21.78±1.09 mm;大于40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7例71只眼,平均年龄62.32±7.71 (49~81) 岁,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分别为1.79±0.23 mm、4.56±0.68 mm和22.29±0.83mm,两组眼轴长度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对于两组接受小梁切除手术的40只眼和52只眼进行了临床观察,平均随访时间为15.50±7.25月和18.20±6.58月,眼压手术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间同时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延缓形成、脉络膜脱离和恶性青光眼等,随访中40岁以下年龄组发生恶性8眼占20%,其中6眼保守治疗无效后行ECCE+IOL植入联合前节玻璃体切除,2眼再因眼压失控接受了前房引流物植入手术;而40岁以上组发生恶性青光眼只有1眼占1.92%且保守后好转,有4眼因白内障加重而行手术治疗。
结论 40岁以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轴较短、前房较浅、晶体相对较厚;小梁切除手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然而术后易发生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