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6届全国会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
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作者:刘丽华 文章来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眼科 点击数:346 更新时间:2011/9/13

 眼外伤是目前致盲率最高的眼病,我国每年因眼外伤致伤致残约数十万人。儿童期是眼外伤的多发阶段之一[1],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视觉发育尚未成熟,加上其眼球解剖、生理及心理的特点,当遭遇眼外伤时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了48例眼外伤儿童,现将这些患儿的出现的心理异常与心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48例,其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患儿12例,男女比例3∶1,年龄为3~14岁,其中木棍、玩具误伤所致17例,车祸致眼外伤为10例,剪刀、铁丝、注射器等锐器所致眼外伤为8例,鞭炮炸伤为7例,桌椅、地面碰伤所致眼外伤4例,化学物品所致眼外伤为2例。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对诊治的影响 眼外伤常为意外及误伤,患儿及家长均无心理准备,年龄小、突发的视力减退及剧烈疼痛,使患儿精神紧张,对陌生的医疗环境感到恐惧,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抵触情绪,不配合检查与治疗,这些负性心理特点都会对各种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了困难,故对患儿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及有效地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特点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一般对疾病的耐受性差,反应性强,缺乏自制力,活泼好动,情感表露直接、单纯,适应能力迥异,当眼外伤发生时,容易出现以下心理特点[2]
紧张不安  眼外伤常为意外伤及误伤,患儿及家长没有心理准备,突发的事故让患儿精神紧张、害怕,不敢述说,对周围环境和医务人员有陌生感及恐惧心理。由于眼外伤给患儿带来视力下降、眼痛等不适以及入院后的眼科专科检查、输液、抽血等,还有患儿家长面对意外伤害时的互相指责、急躁等,这些都使患儿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3]
反抗抵触 患儿眼外伤后需面临各种违背其意愿的检查和治疗,在父母和医护人员强迫时会表现为哭闹、抓咬等反抗心理,对穿着工作服的医护人员有抵触情绪,年龄小的患儿出现哭闹、激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能表现出少言、少动等消极行为。
依赖性强 依赖心理是儿童在情感上的安慰、寄托、期盼、爱抚的心理需求[4]。儿童出现眼外伤来到医院后,有些在生活行为上向幼稚的年龄退化,意志和情感上显得十分脆弱,能自己做的事不去做,完全依赖父母和护理人员,尤其是独生子女,由于娇惯、溺爱和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患病后更是有求必应,这种保护行为更强化了其依赖心理,表现为易激动、哭闹、任性、爱发脾气等。
讨论 儿童遭遇眼外伤时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达到辅助痊愈的目的。我们在护理干预中首先改善治疗环境,将患儿集中安置,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气氛轻松,可以播放动画片或放置儿童感兴趣的玩具、书籍等,分散其注意力,从而缩小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使患儿尽快适应周围环境。
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 医护人员应该理解患儿的紧张心理,用温和的语言、关心的态度,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首先稳定患儿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迅速安排急救,争取其合作;对于年长儿,要同情、关心、安慰,讲清检查、治疗目的及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在医疗操作中要温柔、敏捷、熟练,并通过眼神、微笑、召唤、拥抱等动作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以消除各项治疗、检查、操作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恐惧等不良心境,切忌使用强迫和恐吓的方法使患儿顺从。对积极配合治疗表现勇敢的患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其消除恐惧心理,保持愉快情绪[5]
加强沟通,解除抵抗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时态度要和蔼,交谈时应与患儿视线呈水平,声音平静且不急促,说话要清晰[6]。儿童喜欢被表扬,被表扬后往往能勇于克服困难,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故应多用鼓励、奖励等方法(科室适当备些儿童喜欢的贴纸、糖果、小玩具等),并耐心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取得患儿的充分信任,以达到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娴熟、扎实的护理技能,能准确、安全、迅速的完成各项操作,以减轻或减少患儿的疼痛与不适。静脉输液尽量使用留置针,减少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与恐惧,赢得患儿的信任,使患儿逐渐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适应治疗。最后护理人员应重视家长的作用,儿童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故在治疗护理中可以让家长多陪伴患儿,进行开导与鼓励,同时要求家长不要把担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表现出来,以免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及时向家长传递疾病信息和健康指导,提高他们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积极配合医师、护士的治疗护理工作。
帮助克服依赖心理 儿童的依赖心理是因其患病身体不舒适而出现的一种退行性行为,不可片面地、局限地看成是“撒娇”,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责备。尽量满足患儿的依恋需求,指导家长接纳患儿在允许范围内的要求,如搂抱、依偎等。注意维护患儿的自尊心,绝不可讥笑、讽刺患儿“娇气”。在患儿没有陪护时,护士要注意角色转换,扮演其亲人的新角色[7]。要注意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以支持和理解。但是,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逐渐设法消除其依赖心理,使其适应病房内的生活,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同。良好的心理护理工作常常可以辅助药物和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为此,作为一名眼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地业务技术,还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细致观察儿童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护理。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