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恶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对比同期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资料,为恶性青光眼的疾病特点、发病机制、预防、诊断及治疗等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5年4月至2010年3月间所有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恶性青光眼患者住院病历资料及出院后2~6月间的随访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原发病、距原发病发生时间、眼轴及前房深度等生物学测量结果、治疗方法、治疗前后及出院后2~6月(平均3.3个月)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等数据和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五年间中山眼科中心共收治恶性青光眼患者101例118眼,与同期住院原发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的比例为2.17%。男女患者比例1:2.2,患者年龄为49.67±13.695岁,同期住院PACG患者男女比例为1:1.54,年龄62.34±11.139岁。与PACG患者相比,恶性青光眼患者住院时间长,入院次数多。恶性青光眼主要发生于PACG抗青光眼手术后,发生时间从术后1天到4.5年不等,一半以上发生于术后一周以内。
睫状肌麻痹、抗炎、脱水、降眼压是基础治疗。大多数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腔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和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是最常见的选择。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后者视力提高更明显,眼压下降明显,前房加深更加显著。接受前房成形术治疗失败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治疗成功患者。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术后有2例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角膜内皮失代偿和大疱性角膜病变,1例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经扁平部晶状体切除术后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
结论 1.恶性青光眼的流行病学
中山眼科中心五年收治恶性青光眼患者101例118眼;
同期住院的恶性青光眼患者与PACG患者比例为2.17%;
恶性青光眼的平均住院日和入院次数高于PACG患者;
恶性青光眼患者年龄49.67±13.695岁,平均年龄低于PACG患者;
恶性青光眼患者男女患者比例1:2.2 ;
恶性青光眼发病的主要原因为PACG的抗青光眼手术,发生时间集中于术后早期;
恶性青光眼患者眼轴小于正常人群,与PACG患者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未提示眼轴对PACG患者是否发生恶性青光眼有警示意义;
2.以睫状肌麻痹、脱水、抗炎、降眼压为目的的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联合应用的手术主要有:玻璃体腔抽吸+前房成形术、晶状体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等。
3. 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在提高视力、控制眼压等方面优于玻璃体抽吸联合前房成形术。
4. 年轻恶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抽吸前房成形术治疗失败率高,建议采用晶状体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5. 如术者有丰富的复杂玻璃体手术经验,经扁平部晶状体切除术比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