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晶状体发展史,全面回顾和展望其临床应用价值,客观评价现代人工晶状体优缺点及前景。
一.发展史中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1.世界第一例人工晶状体植入评说;
2.各种特殊情况下应用尝试的苦与乐;、
3.奇思妙想论短长;
二、现代人工晶状体是与非
1.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眼角膜存在正球面像差,而年轻人的晶状体则存在负球面像差,两种球面像差相互抵消,从而保持年轻人较高的视觉质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膜的正球面像差相对保持稳定,而老年人的晶状体由于核的硬化、形状改变以及屈光指数改变等原因,其球面像差逐渐增大,渐渐失去补偿角膜正球面像差的能力,成为使视力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传统的球面人工晶状体存在一定的正球面像差,不但不能补偿角膜正球面像差,甚至会增加人眼总的球面像差。非球面人工晶体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而研发的,通过晶体表面的非球面设计,使其具有零球面像差或负球面像差,以使术后眼的总球面像差处于较低的水平。
临床评价:尽管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还不十分完美,特别在实现个性化选择方面还需做更多努力,但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进一步提高视觉质量却带来希望。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首先要明确这是一项新技术,其临床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来证实其实用价值;其次必须强调,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手术操作的技术要求相当高,人工晶状体的偏心或倾斜不但不会发挥其优势,甚至还会产生更大的负面结果。对于设计及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不仅要求依据相关基础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实际应用出发,弄清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精确的理论值和需求的容许值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在那里?如何解决人群中角膜Q值离散度大而呈现的个体差异问题?不同人工晶体材料对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像差是否有很大影响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尚需一些时日,但只要多方通力合作,不断提高其光学质量和通用性,实现非球面人工晶体个性化选择,将是为期不远的事情。
2.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实现人工晶状体眼可调节功能,即在无须佩带眼镜的情况下同时取得远、近有用视力,是几代人的梦想。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只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要同时获得清晰的远、近视力,则需配戴眼镜。目前在解决“同时获得清晰的远、近视力”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许多进展。
临床评价: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为手术后同时获得较好远、近视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大多数临床报告提示,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后,80%以上患者可以同时获得0.5以上裸眼远视力和jr3裸眼近视力。这一视力水平是生活中不戴眼镜维持基本视力要求的底线。但与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单距离(远或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都有所下降,同时患者产生光晕和眩光感的比率也相当高。这迫使人们思考,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到底还有多大前途。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损失光学区基本光学特性和质量,来实现多焦点,其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尚需更多的临床观察加以证实。
3.可调节人工晶状体
目前从三个不同的设计理念开展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的研究,都取得一定进展。三个设计原理分别是位移调节、双光学面调节和变形调节。
临床应用评价:真正的人工晶状体调节是由收缩的睫状肌、悬韧带、囊袋和人工晶状体相互作用导致的屈光状态的动态变化,从而帮助提高视近能力。目前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近期观察有一定调节效果,但因前后囊膜的逐渐纤维化收缩等因素影响远期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就其通过改变人工晶状体位置或形状而不是光学区的基本特性来实现调节的基本设计思想却是非常有前途的。如果能恢复晶状体囊膜生理形态,就有理由相信通过正常调节机制实现调节过程,眼下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增加调节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