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3.0 mm 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散光和高阶像差的影响。
方法 对于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间来我院眼科连续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78例(82眼)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手术切口均位于11点钟位置,均采用自闭式角膜切口,术后均未缝合。依据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将所有患眼分为4组,即:a组<1.5mm、1.5≤b组<2.2mm、2.2mm≤c组<3.0mm、d组≥3.0mm。依据切口隧道长度的不同再将所有患眼分为4组,即:a组<1.0mm、1.0≤b组<1.5mm、1.5mm≤c组<2.0mm、d组≥2.0mm。 采用ImageJ1.44p图像分析软件(National Institues of Health, USA)对角膜切口进行分析,测量内切口长度、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并计算切口相对损伤面积S1/ S2,采用Zeiss角膜地形图/像差一体机在手术前及术后3mon测量角膜表面的屈光参数:Steep k, Flat K, Astig, SF, CIM, TKM,和3级与4级高阶像差: 斜三叶草,垂直彗差,水平彗差,水平三叶草,斜四叶草,斜二级散光,球差, 顺规/逆规二级散光,水平四叶草。
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人工晶体居中植入囊袋内,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3mon,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组:各组内角膜内皮细胞的各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1)。内切口a组术后3 mon角膜散光从术前的2.93±1.34º增加到术后的3.43±1.34º(P<0.01)。内切口a,b,c,d组术后角膜的高阶像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b组高阶像差改变幅度最小,a组和d组改变最为明显; 切口隧道长度不同组:各组内角膜内皮细胞的各参数均未见明显变化(P均>0.01)。隧道切口a组术后3 mon角膜散光从术前的3.13±1.24º减少到术后的1.34±1.03º(P<0.01)。隧道切口a,b,c,d组术后角膜的高阶像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c组高阶像差改变幅度最小,a组和d组改变最为明显。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切后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BUT、S1/S2 均可与3级和4级高阶像差中的不同参数构成线性回归关系。
结论 尽管白内障术中的3.0mm 透明角膜切口一般不会对术后角膜的散光造成影响,但随着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和切口隧道长度不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加术后的3级和4级高阶像差,其中包括对视觉质量影响较大的球差、彗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