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6届全国会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分析           ★★★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肖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底病内科 点击数:223 更新时间:2011/9/13
目的 探讨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至今我科室连续诊治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病史采集、眼科常规检查、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TPPA及RPR检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结果 2008年至今共诊治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病例43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74岁。单眼发病2例,双眼发病41例。除1人有冶游史外,其他病例均无特殊病史。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视力下降,病程1周至1年不等。眼科常规检查:所有病例眼前段检查均正常,眼底检查均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黄白色片状病灶,部分病例可见玻璃体内细胞。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与眼底病灶范围相一致的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主干血管管壁着染,相应视网膜毛细血管渗漏,晚期视盘荧光染色。部分病例合并黄斑囊样水肿。ICGA检查:表现为与病灶范围一致的低荧光,晚期明显。TPPA及RPR检测:所有病例均经TPPA检测阳性后,经RPR检测确诊。RPR抗体滴度8—128倍不等。HIV检查,除一例阳性外,其他病人均为阴性。所有病例经皮肤科会诊后,均未见其他梅毒的皮肤表现,诊断为2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 2周1次肌肉注射,共3次。抗梅治疗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眼底病灶吸收,荧光血管造影见视网膜血管炎症消退。
结论 梅毒性后葡萄膜炎不再是一种罕见的眼底疾病。大部分病人无明确的冶游史。眼底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黄白色片状病灶、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表现为与病灶范围一致的视网膜血管炎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早期规范的抗菌素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视力预后。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