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异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
|
作者:李贵仁,… 文章来源: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 261041 点击数:1414 更新时间:2004/6/14
|
|
目的: 观测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分子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对排斥反应发生的作用,以进一步揭示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 正常对照组4只;B组 自体移植组12只;C组 异种移植组12只;D组 异种移植CsA治疗组12只。以18只豚鼠角膜为供体、36只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异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植片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情况,计算排斥反应指数(RI);分别采集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Fas、FasL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状况,并对各检测结果进行计算机图象分析,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行透射电镜观察术后角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在临床观察期间(30天),自体移植组(B组)角膜组织无一例发生排斥反应,植片平均存活时间>30天;异种移植组(C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9.125±2.357天,异种移植CsA治疗组(D组)为13.778±2.539天。与B组比较,C、D两组植片存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两组间相比,D组植片存活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早期(3~4天),B、C、D三组角膜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水肿,但组间RI值差异不大(P>0.05)。此后,B组组织反应为一过性,术后一周左右植片即恢复透明;而C、D两组混浊、水肿进展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RI值较B组均有明显增高,D组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
术后早期,B、C、D各组角膜供-受体缘处即可见Fas、FasL及凋亡阳性细胞的出现,之后角膜缘处阳性细胞也开始逐渐增多并呈向心性、由浅入深的趋势向角膜植片进展。在表达水平上,B组各指标的变化呈一过性升高,一周后随组织反应的减退而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术后C、D组Fas、FasL表达及凋亡阳性细胞数目均持续性升高,约在术后14天时达高峰并维持一周左右的时间,之后开始缓慢下降。术后3天,B组和D组在 Fas、FasL分子及凋亡细胞的表达水平上相互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C组较二者却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之后,C、D组三指标的表达均迅速增加并超过B组,差异显著(P<0.01),而C、D两组间相比,D组各检测指标变化趋势相对平缓,表达水平较C组也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Fas、FasL及凋亡细胞在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存在密切的直线正相关关系。扫描电镜观察,术后3天,异种移植组角膜组织中即有单个炎性细胞凋亡的发生,各层结构变疏松,少数细胞的线粒体发生退变,部分表皮层细胞出现染色质边集、浓缩或核固缩、碎裂等现象。于排斥反应期,植片各层结构紊乱,炎性细胞、组织细胞凋亡易见,有内皮细胞缺失现象,髓样变之线粒体、自噬溶酶体及空泡样变等病理表现多见。
结论: 1. 细胞凋亡异常可诱导或促进大鼠异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2. Fas系统在介导角膜移植术后异常细胞凋亡及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3.淋巴细胞浸润是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它的杀伤功能部分是通过 Fas系统诱导细胞凋亡而实现的。4.本实验揭示了异种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部分机制,可为相关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保存羊膜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下一篇会议投稿: 雷公藤内脂醇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