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影像特征分型与单次PDT疗效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8月至今在西南眼科医院确诊17例17眼PCV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59-91岁,平均67.8岁,最佳矫正视力0.04-0.6,常规行眼部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t angiography, FFA)、ICGA检查,在明确PCV诊断基础上,进行PDT(PDT参照指南),随访3月以上观察治疗眼PCV病灶变化情况,以分析PCV类型与PDT治疗的关系。
结果 1. ICGA下PCV病灶影像特征:1)ICGA中PCV病灶影像显示分类:Ⅰ型,表现为单个孤立或簇状或葡萄串样脉络膜息肉状扩张病灶6例6眼。Ⅱ型: 脉络膜息肉状病灶合并明显的脉络膜分支血管网8例8眼。Ⅲ型:同一只眼存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病灶,同时合并CNV病灶2例2眼,Ⅳ型:高速动态摄影显示早期博动性脉络膜息肉状病灶1例1眼。2、PDT治疗效果:ICGA显示:I型6眼(100%)的病灶消失,渗漏完全停止,Ⅱ型息肉状病灶消失6例6眼,缩小2眼,BNV渗漏部分消失4眼,不变4眼。Ⅲ型,息肉状扩张病灶渗漏消失2例2眼(100%),CNV病灶缩小1眼,CNV病灶不变1眼,Ⅳ型,搏动性息肉状病灶明显缩小,但未消失。眼底伴随情况改善:出血性RPE完全消退15眼,部分消退2眼。3、ICGA下PCV病灶荧光影像分类与PDT后PCV病灶变化关系:PDT治疗以息肉样病灶为主的PCV病灶消失和缩小明显优于以BNV为主的PCV病灶变化(P<0.05),伴随博动性血流的息肉状病灶PDT后消失比率明显低于单发静止性息肉状病灶。
结论 ICGA下不同的PV类型与PDT疗效有一定关系,ICGA上明显渗漏的息肉状病灶对PDT 反应较好,具有搏动性质的息肉状活动病灶常规剂量PDT难以完全封闭病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