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1年5月20日就诊的11例活动性病毒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疑似患者进行视力、间接检眼镜下眼底检查、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免疫系统检查、血清学和前房液病原体检查,收集病毒Ig M阳性的11例活动性病毒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系统的抗病毒治疗。
结果 在这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19~69岁);视力 无光感~0.3(其中无光感3眼);单眼受累3例,双眼受累8例;单纯疱疹病毒IgM (+) 7例, EB病毒Ig M(+) 2例,风疹病毒Ig M(+) 1例, 巨细胞病毒Ig M(+) 1例。4例表现为以中周部视网膜坏死灶和视网膜动脉炎为特征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症,其中3例单眼为主者经全身使用抗凝剂、无环鸟苷(静脉滴注750mg, 每8小时一次,7天后改口服0.2, 5次每天,共2~3月)和玻璃体腔内注射更昔洛韦(200ug, 每周1次共3次)治疗后,周边部坏死灶逐渐完全吸收,在病变视网膜和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实施视网膜光凝,3眼视力恢复至1.0,但半年内同侧眼炎症复发,周边视网膜坏死灶复发,形成多发性筛网状视网膜裂孔,发生视网膜脱离;其中1例双眼患者诊断后即行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1眼无光感,另一眼视力0.8,但2月后炎症复发,视力下降至0.1。其余7例病灶主要位于视盘周围及后极部,表现为视盘轻度或中重度隆起,盘周或后极部多发性棉绒斑或视网膜多个黄白色病灶,视网膜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白线,FFA显示:早期脉络膜背景和视盘早期朦胧荧光减弱或缺如,后极部视网膜动脉分支闭塞呈枯枝状,可见片状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后期视网膜血管管壁渗漏,视网膜下点片状渗漏。在以后极部病变为主的7例患者中,3例合并病毒性脑炎(2例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中1例为鼻咽喉放疗后继发感染;1例为EB病毒感染,于玻璃体切割术后收集玻璃体沉渣,于电镜下观察到病灶区单核巨噬细胞内病毒颗粒),1例合并视神经及侧脑室盘白质脱髓鞘改变,1例合并免疫缺陷综合症。
结论 因为临床思维以及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本文仅报道了经病毒Ig M检测确诊的近期感染病例,排除了病毒Ig G阳性的似是而非的病例),病毒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炎的发病率被低估,探讨此类疾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防止漏诊误诊,避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