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联合眼前段OCT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dothelitis;HSK)内皮型药物治疗中角膜各层的变化,并为调整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HSK内皮型患者30例(30眼),6例为扇形,17例为盘状, 7例为弥散型。入院后常规给予抗病毒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水。应用共焦显微镜于治疗前、治疗7-14天、1月、3月时观察角膜各层的变化。眼前段OCT观察角膜的形态变化。
结果 扇形及盘状患者一般治疗2周,弥散型治疗20-30天角膜恢复透明,内皮面KP消退。共焦显微镜:上皮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治疗7-14天,恢复正常。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分布于上皮层至浅基质层约44μm。治疗前与治疗7-14天:大量DCs聚集,呈树枝状反光。治疗1月、3月:DCs反光及密度降低,但发病组DCs数量大于对侧健眼。内皮细胞层:治疗前细胞无法成像。治疗7-14天可观察到: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表现。治疗1月:细胞水肿减轻,炎细胞减少,可见赘疣形成。治疗3月,细胞恢复六边形结构,此时内皮细胞密度低于对侧健眼。随DCs的减少及内皮细胞的恢复逐渐减少激素与抗病毒药物的用量。眼前段OCT:治疗前,角膜水肿增厚,内皮面可见高反光团;1月时角膜恢复正常厚度,高反光团消失,部分患者可见浅基质的强反光带。
结论 通过对HSK内皮型患者角膜各层进行动态观察,对进一步了解治疗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及指导治疗, 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