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40例,并对其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87.50%,远期正位率80.00%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手术原则和设计、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其术后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共同性外斜视是常见的斜视类型,不仅影响美容,且对双眼单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均需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尤其远期疗效不甚满意,今将我院共同性外斜视40例患者的病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4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44岁,平均年龄15.8岁,随访观察1周至3年。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 术前常规查视力、散瞳验光、眼外肌检查,18岁以下视力不能达到1.0者需予相应的戴镜治疗及弱视训练眼位检查 术前、术后均以三棱镜+遮盖法检查33cm和5m斜视角,40例斜视远斜视角为20△~110△双眼单视功能检查 术前同视机检查,16人无同时视,10人有一级视功能,8人有二级视功能,6人有三级视功能。手术方法和手术量:手术量计算以术前多次测量中最大斜视度为参考,按中山眼科中心编写的«眼科手术学»,对手术基本遵循双眼平均分配原则,有弱视则手术量集中在弱视眼,斜视度大于40△则分配三条肌肉手术。
结果 正位包括完全正位,斜视角-8~+8为正位。术后一周正位35例,欠矫3例,过矫2例,术后一年随访,正位32例,欠矫6例,过矫2例。所有患者眼球运动良好,无外转受限。
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其中调节与集合不协调是一个重要原因,再有就是遗传因素和解剖因素,可能与外斜视发病有关,外斜视矫正术的疗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多数共同性外斜视手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眼位回退现象,发病年龄越小,外斜复发情况越多,年龄越长,正位率越高,外斜复发越少。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儿童外斜过矫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复发,术后远期疗效好,而成人过矫消失慢,术后复视,一般矫正至正位即可。共同性外斜视大多数从间歇性外斜视发展到恒定性外斜视,其发展快慢、迟早与患者的融合功能非常相关,此时斜视度不稳定,消除融合检查斜视度非常重要,本组报道中远期欠矫的患者增多,我们推测与部分患者年龄较大有关,较小的手术量可以让患者近期正位的原因在于外斜视患者的融合功能,它可以靠融合功能自行调整和控制眼位居中,但年龄增长融合减弱后,就表现为远期欠矫。有些患者术中过于紧张,使用了过多的调节和辐奏,没有达到手术量就融合成正位,因此我们要重视术前检查,反复多次检查斜视角,了解患者的融合功能和调节功能,一般来说,术前的手术设计不要轻易更改,除非手术台上出现了和诊断不符的情况,术前的设计方案应该很严密,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另外,斜视度的大小,肌肉的宽度及厚度,肌肉附着点及肌肉本身的张力也是影响手术量的因素,因此手术设计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视力、屈光情况、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斜视类型、眼外肌情况等因素,来设计手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提供客观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