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6届全国会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LECs增殖的早期变化           ★★★
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LECs增殖的早期变化
作者:谭少健 文章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点击数:286 更新时间:2011/9/13
目的 制作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PCO)动物模型并观察发生过程中后囊膜混浊(PCO)程度及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殖情况,以明确糖尿病兔晶状体摘除术后PCO形成的最早及最显著时间点,为糖尿病性PCO的防治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4只12~1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糖尿病模型后行右眼透明晶状体囊外摘除术,术后选取第1、7、10、12天,第2、4、6、8周共8个时间点,在裂隙灯下观察PCO发生情况并记录PCO分级(采用Odrich法),每个时间点处死3只兔,并取残留晶状体后囊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后囊膜LECs中的表达(以增殖指数PI值表示),与前一个时间点进行比较分析糖尿病兔在PCO发生过程中LECs的增殖改变。
结果 PCO分级情况:术后第1天时所有标本均为0级混浊,随着时间的推移,PCO混浊增加,至术后6周时为1例1级,1例2级,1例3级;LECs增殖情况:术后第1、7天后囊膜LECs的PCNA表达为阴性,术后第10天时平均PI值为0.320±0.020,之后逐渐上升,至第6周时达最高值(1.000±0.000),从术后第10天开始到术后第8周每个时间点与上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兔可作为研究糖尿病性PCO的动物模型;糖尿病兔发生PCO的最早期为术后第10天,最显著期为术后为第6周。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