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及临床效果。
方法 对合并有白内障的19例(24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数目、抗青光眼药物数目以及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UBM检查,测量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以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配对设计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4只眼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BCVA( 0.83±0.25、0.85±0.19、0.84±0.20、0.81±0.21)分别与术前(0.42±0.2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13.58±4.34 mmHg、13.41±2.89 mmHg、13.40±3.00 mmHg、13.73±3.56 mmHg)均低于术前(16.00±4.31mmHg),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只眼中,术后6个月平均ACD、AOD500、TIA及ARA分别(3.32±0.75、0.23±0.13、24.93±11.76及0.17±0.22)与术前(1.90±0.84、0.11±0.13、11.61±11.42及0.07±0.08)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TCPD(0.79±0.15)与术前(0.77±0.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平均角膜内皮计数(1840.38±458.58个/mm2),低于术前(2273.90±533.94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抗青光眼药物由术前的(2.21±0.61)种降至术后的(0.25±0.61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10只眼发生轻、中度角膜水肿,1只眼瞳孔区纤维渗出膜形成。
结论 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解剖结构得到改善,房水流出通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