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眼内炎的B超分型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科临床诊断眼内炎的45例(45眼)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超探及玻璃体腔内混浊程度、回声强度、与球壁的关系以及运动、后运动实验的影像特点进行分型。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各型的治疗效果。
结果 1.45例患者B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根据B超影像特点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型。(1).轻度6例,B超表现为玻璃体腔内弥散点絮状低回声,运动、后运动实验(+)。(2).中度18例,B超表现为玻璃体前内大量弥散点絮状低回声、条絮状中低回声与球壁相连,部分运动、后运动实验(+)。(3).重度21例,B超表现为玻璃体腔内大量点絮状、条状中低回声与球壁相连,运动实验(±)后运动实验(-) ,或密集点絮状中低回声间见无回声暗区。2.(1).6例轻度患者经1~4次玻璃体腔内注药后4例治愈(占66.7%),2例玻璃体注药后B超探及玻璃体混浊无好转或加重的患者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治愈。(2).18例中度患者中7例行玻璃体腔内注药后1例治愈(占14.3%),6例注药后B超探及玻璃体混浊无好转或加重的患者经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治愈,另11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治愈。(3).21例重度患者无一例行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其中17例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5例治愈,2例无效行眼球摘除术,另4例因侵犯眼眶行眼球摘除术或眼内容物剜除术。
结论 眼内炎的B超分型在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玻璃体腔内注药术后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