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临床体征,严格意义上视神经萎缩并不能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它的出现往往提示病变已经进入慢性期或晚期,这时候的视功能(视力或视野)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视神经萎缩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神经纤维的变性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眼底视乳头呈现出颜色的变淡、甚至白色,筛孔显现,局部神经胶质增生。任何原因引起的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累及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前的视路神经纤维,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神经萎缩。通常临床上根据视乳头萎缩的形态特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据此可以初步判断原发病变损害到视神经的部位,筛板或筛板前的病变引起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筛板后的病变则导致原发性视神经萎缩。临床上要认识到视神经萎缩并不难,要注意的是当发现视神经萎缩时,对引起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的确定非常重要,为了做出正确的诊断,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仔细而全面的眼科检查,尤其是神经眼科相关的检查如眼睑的状况,眼球的位置及运动情况、瞳孔的静止和动态状况,以及相关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体征的观察,还要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验和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 MRI, MRV, CTA 或DSA等,不但可以避免陷入诊断的误区,而且可以协助我们寻找出导致视神经萎缩的真正病因。准确的诊断原发疾病对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尽可能的预防或减轻视神经的萎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