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FFA被认为是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金标准,本研究观察ICGA在DR和糖尿病脉络膜病变(DC)中图像特点,对比分析ICGA在糖尿病眼底病变中的优势和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研究DR患者共33例62眼,其中NDR1眼,轻度NPDR15眼,中度NPDR21眼,重度NPDR1眼,PDR24眼。全部患眼均行眼底照相、FFA联合ICGA及EDI-OCT检查。其中FFA联合ICGA早期采用视频录像(Movie)模式,其中32眼记录早期视网膜及脉络膜充盈时间,图片拍摄范围均达到涡流静脉以外,造影晚期拍摄时间为36-40分钟。对比分析ICGA在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特定病变结构上的优势。 结果 15只患眼出现早期脉络膜斑点状低荧光现象,占24.19%,在DR各分级中分布基本一致,提示各级DR患眼均可表现出不同层度的脉络膜浅层毛细血管萎缩。PDR中有17眼观察到晚期脉络膜斑片状无灌注现象,占70.83%,高于NPDR患眼的40.54%,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提示随DR分级提升,脉络膜缺血现象加重。有61只患眼观察到视网膜微血管瘤,其中37只患眼出现晚期脉络膜高荧光亮点,占59.68%,在DR各分级中所占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分析该亮点有3部分组成:1.较大的视网膜微血管瘤寄存ICG染料;2.脉络膜微血管瘤;3.上述两者的混合图像。9只PDR患眼、1只轻度NPDR患眼及2只重度NPDR患眼出现晚期玻璃体腔内荧光渗漏现象,与FFA相比,ICGA能够清晰显示上述情况下视网膜血管结构。12只PDR眼、3只中度NPDR眼及1只重度NPDR眼出现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FFA相比,ICGA能够清晰显示上述结构。24只PDR患眼中观察到RNV,与FFA相比,ICGA能够清晰显示该结构。此外,在32只记录早期视网膜及脉络膜充盈时间患眼中有9眼出现明显的倒置现象,其中轻度NPDR1眼(14.3%)、中度NPDR3眼(30.0%),重度NPDR1眼(100%)、PDR4眼(28.6%),提示在DR早期及出现脉络膜血流减低现象,随病情进展而加重。 结论 ICGA由于其分子量大及与血红蛋白较高的结合率,不仅可以观察到传统FFA中由于荧光素钠渗漏而无法辨别的视网膜微结构,也可以对糖尿病脉络膜缺血改变进行成像,对FFA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同时为进一步研究眼底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