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重新认知和定义儿童“弱视”,为国人儿童眼保健、近视防治提供一条思路。 方法 对被诊断为“弱视”的学龄前5岁儿童的屈光状态、眼屈光因子、眼生物参数逐一分解和分析。 结果 1、视力的认知问题:大脑需要整合来对视力表进行辨别,受年龄和经验的影响,儿童查视力时包括:裸眼、散瞳、矫正,以及E型、手型、单双眼视力。该儿童裸眼的E型视力→手型、左右单眼视力→双眼视力有提高,提示不一定是弱视,而是认知问题;2、屈光因子分解:①验光:将各验光成分,如球镜、柱镜、轴位,等效球镜分解、分析;②角膜曲率:各成分分解,如H,V,cyl,轴位;③眼轴:达到完全发育的该年龄段的22.6mm,而球壁厚度、眼压平均值16mmHg;④晶体调节;3、眼屈光发展趋势的分析:①安全因素:眼压16mmHg,偱规散光;动态3月观察,视力认知变化:从手型视力0.4→E型视力0.8,单眼0.4→双眼0.6;无父母近视家族史。②不安全因素:角膜厚度506nm,眼轴22.6mm,-2D负柱镜;③潜在危险:眼轴和屈光综合状态显示已经没有3-6岁的+2.5D远视缓冲;存在着43.6D的平均曲率尚有曲率补偿的“假象”,+0.75——-0.5D的等效球镜造成正视眼/调节性近视的“假象”,实际上,若保持18岁后不形成近视,在15岁前需保留+1.0D的远视缓冲,由于过早过度追求“正常人1.0视力”,儿童青少年的这一屈光状态常常被人们忽视;等效球镜3月间从远视缓慢漂移向近视。 结论 过度“弱视”诊断、过早干预眼球正视化过程可能是被忽略的近视高发率的影响因素之一,复杂眼屈光问题的简单化可能是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重要潜在因素之一,即过度“弱视”诊断,以及对复杂的眼屈光系统的简单化,过早干预眼球正视化过程、加之过早过度用眼,促进近视化的发展,形成眼球过度增长,近视在青春期前发生,提高了青春期后眼球的发育的基线,导致大量高度近视在18岁高中毕业的形成——2次发育概念。这为国人儿童眼保健、近视防治提供一条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