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Ⅱ期缝线固定术中眼压的控制对手术安全性及视功能的影响 |
|
作者:郑广瑛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点击数:245 更新时间:2012/9/13
|
|
目的 观察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Ⅱ期缝线固定术中通过控制眼压于正常状态,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择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晶状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需Ⅱ期缝线固定术的复杂外伤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30眼)术中应用BSS灌注液将眼内压控制在正常状态下(10~22mmHg)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对照组30例(30眼)应用常规术式(无灌注低眼压情况下)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同时观察眼内出血、内皮细胞丢失率、睫状体脱离、人工晶状体偏心倾斜、术后3个月视力、眼压、术源性角膜散光、黄斑水肿等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应用UBM量化观察人工晶状体偏心的量及人工晶状体两襻睫状沟固位的情况。 结果 实验组术中发生眼内出血、睫状体脱离0例,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3.9%,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为0.5±0.31,矫正视力为0.7±0.29,平均角膜散光为1.25±0.5D,平均人工晶状体偏心度为0.4±0.17mm,平均眼压为18.5±3.4mmHg,黄斑水肿2例,人工晶状体两襻睫状沟固位达94.6%。对照组术中发生眼内出血4例,睫状体脱离2例,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8.7%,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0.4±0.23,矫正视力为0.5±0.27,平均角膜散光为2.65±1.73D,平均人工晶状体偏心度为0.6±0.38mm,平均眼压为19.1±4.7mmHg,黄斑水肿6例,人工晶状体两襻睫状沟固位达82.9%。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Ⅱ期缝线固定术中通过控制眼压于正常状态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尤其是减少术中眼内出血、内皮细胞的丢失、术后角膜散光及人工晶状体偏心度,对提高术后视功能是一种简而易行、安全可靠的术中辅助措施。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荧光法观察核黄素在巩膜胶原交联疗法中的渗透特性 下一篇会议投稿: 钝挫伤致小梁网伴内巩膜板层裂伤的影像学特征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