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性内斜视眼外肌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应用解剖学的研究 |
|
作者:郑绍斌 …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 陈丽英 点击数:3130 更新时间:2004/7/4
|
|
目的:通过对共同性内斜视外直肌组织病理学、酶组织化学及直肌肌止端附着点的观察研究,探讨斜视眼外肌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直肌附着点位置的改变在斜视发病中的作用,为我们临床治疗斜视提供新的线索。
方法:20例内斜视患者术中取其缩短的外直肌及7例正常的外直肌分作三部分,分别行HE染色,电镜标本制作,肌酶组织化学试验,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外直肌组织病理变化;直肌附着点测量组40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19例,共同性外斜视21例,术中测量眼外肌肌止端距角巩缘的距离。
结果:
1、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对照组:肌纤维排列较密,整齐,方向一致,肌纤维间质成分较少。
斜视组:肌纤维排列松驰,方向不一致,肌纤维较少,肌纤维间质间隙变大,胶原增多。
2 电镜下观察结果:
对照组:肌细胞正常,肌丝、肌节排列整齐方向一致,Z带清晰,线粒体分布正常,未见坏死。
斜视组:肌细胞减少,肌丝、肌节排列疏松方向不一致,Z带模糊,线粒体不正常、增多,有一例可见部分肌纤维坏死。
3 ATP酶染色结果:
对照组:肌纤维排列呈镶嵌式排列,I、Ⅱ型纤维数量相近,肌纤维结构正常。
斜视组:肌纤维排列较紊乱,I型肌纤维占优势,其中部分I型肌纤维有空泡。
4 NADH—TR酶染色结果:
对照组:肌纤维呈镶嵌式排列,未见萎缩,肌纤维结构正常。
斜视组: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I型肌纤维萎缩,其中部分I型呈靶纤维样改变。
5肌止端附着点测量结果:
内斜视其内直肌止端距角巩缘为4.14mm;而外斜视其内直肌止端距角巩缘为5.28mm,P<0.01。
内斜视其外直肌止端距角巩缘为6.37mm;而外斜视其外直肌止端距角巩缘为6.64mm,P<0.01。
结论:
1、共同性内斜视其外直肌部分肌纤维发生超微结构病理变化,但其在斜视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有待一步探索。
2、肌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部分I型肌纤维呈萎缩性改变,部分I型肌纤维占优势,表示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肌源性的损害。
3、共同性内斜视其内直肌附着点比外斜视内直肌更靠近巩缘,内斜视其外直肌附着点比外斜视直肌附着点更远离距角巩缘,这对斜视手术量的估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儿童斜视、弱视和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调查软件设计简介 下一篇会议投稿: 先天性不规则眼球震颤手术疗效探讨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