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0届全国会 >> 神经眼科10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提上脸肌麻痹伴偏头痛一例         
提上脸肌麻痹伴偏头痛一例
作者:朱文憬 文章来源:江西省赣州卫校 点击数:2382 更新时间:2005/5/30 11:07:10
患者郭世香,女,41岁。头痛伴右上脸下垂6天。于2005年2月6日起额前头痛,压迫感明显,持续性。同时伴右侧眼眶发胀,彼劳不适。无视物模糊,无眼痛。2005年2月9日起,右上脸不能全部抬起,3天后完全不能抬起;头痛无缓解。随来求诊。既往在2004年8月有过视物重影史,当时病因不明,经服用中药后渐痊愈。查全身情况无异常。专科情况:无复视。双眼瞳孔映光正常;交替遮盖试验(—);遮盖、去遮盖试验(—)。右眼,远近视力:1.5,色觉无异常,视野无异常,眼压16.0mmHg。上脸无肿胀,无异常肿块;脸闭合良好;睁眼平视时脸裂1.5mm。上脸沟消失;压眉后上脸抬举无力;瞳孔完全遮挡。眼球活动无异常。无明显突出;无明显凹陷;无偏位。结膜无充血,角膜、巩膜、前房、晶体、玻璃体均无异常。眼底检查无异常。左眼检查均未见异常。辅助检查:MRI检查双眼眶均未见异常;颅内颅底未见异常。初步诊断:1.右上脸麻痹原因待查。2.眼肌麻痹型偏头痛。诊断依据:1.额前持续性压迫性头痛。2.右上脸完全下垂。3.无复视,双眼瞳孔映光对称,交替遮盖试验(-),遮盖、去遮盖试验(-)。4.既往有短暂性复视。5.上脸沟消失,压眉后上脸抬举无力。6.辅助检查:MRI检查双眼均未见异常;颅内颅底未见异常。处理:试用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VitB1 10mg每日3次,VitB6 20mg每日3次。辅以中药 以补中益气类中药,补中益气丸为主(中医辨证脾虚气陷,详略)。经用药3天后头痛明显减轻,平视时脸裂2.5mm,但上脸上抬力仍差。继续服用后右上脸活动开始好转,至第10天,头痛消失;右上脸平视时遮盖瞳孔 ¼ 。继续用药至第15天,症状全部消失;右上脸活动正常,平视时瞳孔暴露良好。 分析讨论: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歇期后再次发病。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所制订的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中有一型是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极少见。起病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有固定于一侧的头痛发作史,在一次较剧烈头痛(眼眶或眶后痛)发作后,出现同侧的眼肌麻痹,以上脸下垂最多见。麻痹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据报道,开始几次发病麻痹完全恢复,但多次发作后可遗留部分眼肌麻痹而不恢复。神经影像不排除颅内器质性病损。眼肌麻痹可由动脉瘤引起,动静脉畸形也可伴发偏头痛。应作头颅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 本病例从病史及体征分析,与动眼神经受压有关,但不明显。未能查出有明显器质性病变,但也不能排除。因虽然行了MTI检查,但未作脑血管造影。可以排除交感神经受损。虽然没有血管痉挛这方面的报道,但本病从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分析,与血管痉挛有密切联系。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障碍是一种继发现象,即偏头痛的血管性发现是继发于神经中枢的“释放”。偏头痛呈现的各种复杂症状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可能是下丘脑/间脑的兴奋阈下降而引起头痛发作。至于血管痉挛引起部分动眼神经的麻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根据血管痉挛引起眼肌麻痹型偏头痛的发病机理进行治疗,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改善血管痉挛辅以营养支持疗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谨以此供同行们参考,请提出宝贵意见!还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资料: ⑴ 张学庸、张宇仔、易声禹.新编诊疗常规[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362 ⑵ 刘家琦主编.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3~319 ⑶ http://qiuyi.fx120.net/JiBing/Index/149/152155/152148.htm
会议投稿录入:zhuwenj673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