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兔眼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动物模型来探讨LASIK术后上皮植入的发病机制、自然转归、治疗及预防严重上皮植入的方法。 方法:对26只新西兰大白兔行LASIK手术,人为地使角膜瓣轻度移位,做成上皮植入的动物模型。然后按Probst和Macha分级方法选取其中严重上皮植入(Ⅲ级)的20只兔(40只眼)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0只眼,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方法,观察各种处理方法的效果。A组:作为观察组,不做处理,仅给以0.1%氟米龙眼水点眼, 每日4次,每次1滴,每半月减少1次,连续2月;B组(单纯刮除组):重新掀开角膜瓣,刮除角膜瓣基质面和基质床上植入的上皮,层间冲洗,复位角膜瓣,使角膜瓣与基质床贴和紧密,缝合睑裂,术后给以0.1%氟米龙眼水点眼,用法同A组;C组(刮除+50%酒精处理组):刮除角膜瓣基质面和基质床上植入的上皮,50%酒精棉片贴敷1分钟,层间冲洗,复位角膜瓣,使角膜瓣与基质床贴和紧密,缝合睑裂,术后给以0.1%氟米龙眼水点眼,用法同A组;D组(刮除+角膜瓣边缘行PTK+角膜瓣边缘连续缝合组),重新掀开角膜瓣,刮除角膜瓣基质面和基质床上植入的上皮,层间冲洗,复位角膜瓣,使角膜瓣与基质床贴和紧密,然后用PTK以3mm直径光斑沿角膜瓣边缘切削,每处切削10个脉冲,共50~70脉冲,重点在角膜瓣的边缘与正常上皮交界处,最后以10-0尼龙线连续缝合角膜瓣边缘于基质床,缝合睑裂,术后给以0.1%氟米龙眼水点眼,用法同A组。各组随访3个月观察角膜水肿程度,上皮缺损和荧光素染色情况,角膜瓣融解情况,并行光镜检查。统计学处理采用Kruskal-Wallis test秩和检验方法和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种处理方法相比较B组和C组均有较高的复发率,与D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荧光素染色D组和B、C两组比较(P<0.01),D组术后1周荧光素着色点较B、C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角膜水肿情况,D组与B、C两组比较明显减轻(P<0.01),有显著意义;病理切片显示所有复发眼上皮植入均与角膜瓣周围的上皮层相连,并伴有角膜瓣边缘融解,处理成功者1周后可见,层间仍有微小的空隙,但瓣的边缘附着良好,层间镜下未见上皮细胞,3月后角膜恢复正常形态。 结论:角膜层间上皮植入是LASIK术后比较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严重角膜上皮植入,如果不及时、恰当的处理,很容易出现角膜瓣的融解,进而严重影响视力的恢复。故应于术前、术中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刮除+PTK+角膜瓣边缘连续缝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防止角膜瓣继续融解,术后反应轻,可减少复发率,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