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视网膜下NMDA诱导视网膜变性的病理学研究 |
|
作者:张纯、Wi…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点击数:2668 更新时间:2005/7/1 1:07:08
|
|
目的:既往主要在培养视网膜或玻璃体腔注射谷氨酸的动物模型中研究视网膜兴奋性毒性反应。我们通过视网膜下腔注射NMDA模拟因光感受器细胞大量死亡而导致视网膜下腔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并研究其视网膜病理性改变。
方法:兔视网膜下腔注射30mM N-methyl-D-aspartate (NMDA) 形成“视网膜泡”。动物分别于注射后0.5、1、2及7天处死。通过组织学方法研究视网膜的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并计量;通过TUNEL方法研究细胞凋亡。
结果: 在实验组中,12小时,外核层可见少量浓染的细胞核,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可见较多的固缩浓染的细胞核,TUNEL标记阳性细胞位于内核层;24小时,视网膜各层可见大量浓染细胞核,TUNEL标记阳性细胞见于视网膜各层;48小时至1周,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浓染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TUNEL标记阳性细胞逐渐消失。 超微结构研究观察到:损伤早期在视网膜各层均可见损伤以至于死亡的神经细胞。坏死多见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即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水肿及溶解、细胞器裂解、细胞核膜破裂、核质疏松水肿并部分流入细胞质,最终细胞崩解。凋亡多见于内核层细胞,即细胞膜完整,细胞质固缩,细胞器固缩但质膜完整,细胞核膜完整而染色体固缩,并可见凋亡小体。此两种死亡形式主要出现于损伤早期。然而观察到一种持续性细胞水肿变性,表现为细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扩大,细胞核水肿,但细胞质膜及核膜完整。在晚期,细胞可以恢复,多见于水平细胞。此外,许多细胞变性表现为混合类型, 病理表现介于凋亡和坏死之间。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实验组中,杆双极细胞逐渐减少 PKCα的表达,但其数目仅轻微减少;水平细胞在第12-24小时内,显著减少Calbindin的表达,48小时后逐渐恢复,其数目无明显变化;无常突细胞在第12-24小时数目明显减少,1周时,内核层可见散在分布存活的无常突细胞。
结论:视网膜下腔过量的兴奋性氨基酸导致整个视网膜变性,光感受器细胞、水平细胞、杆双极细胞、无长突细胞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均受累。视网膜神经细胞死亡表现为从凋亡到坏死之间的多种形式。本研究模型和以往的模型研究结果不同,为我们研究各种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
|
|
会议投稿录入:zhangc1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氩激光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下一篇会议投稿: 83例睫状体占位性病变组织来源、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