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光参差性近视的病因学调查 |
|
作者:任力濛 文章来源: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郑州 450003 点击数:953 更新时间:2006/6/8 17:06:31
|
|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近视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对78例两眼近视度相差超过-2.0Ds的屈光参差患者进行验光、各屈光因子的生物学测量及眼底照相。将结果分为A组(近视度较高眼组)和B组(近视度较低眼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两组眼底照片进行比较。结果:A组眼的平均屈光度-6.48D,B组-1.56D,两组间角膜屈光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显著性差异。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出现显著性差异。A组眼底视盘发育状况与B组相比其发育不良及变异更明显。结论:眼底视盘发育不良与变异可能是引起眼轴变长,近视发生及发展的原因之一。
|
|
|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LASIK术前术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的对比 下一篇会议投稿: 有晶体眼前房房角支撑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