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近视者的眼优势和近视程度的相关性及对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38个无弱视的屈光参差的近视者,分别测量其双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使用卡洞法,Worth 4点法及辐辏近点法测量在屈光习惯矫正和全矫下的远、近优势眼眼别;问卷调查优势手别。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右眼和左眼的屈光度以及优势眼和非优势眼的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差异,比较不同方法(卡洞法,Worth 4点法和辐辏近点法)在不同条件(屈光习惯矫正和全矫)下的注视不同距离(远、近)优势眼测量的一致性;并分析等效球镜度和屈光参差量对优势眼更多近视的作用。随访2年监控优势眼和非优势眼的近视进展.
结果:受试者平均年龄20±8.9岁;平均屈光参差量为-2.53±1.97D。右眼(-2.77±1.98D)较左眼(-1.68±2.31D)有更多的近视性屈光成分(t=-3.337,P=0.002),右眼(24.47±1.04mm)和左眼(24.29±1.02mm)的眼轴长度存在显著差异(t=3.355,P=0.002)。常戴的眼镜,右眼镜屈光度(-1.77±2.23D)和左眼镜屈光度(-1.54±2.38D)无统计学显著差异(t=-1.215,P=0.232)。近视性屈光参差大者优势眼表现为更长的眼轴,更多的近视性屈光度,尤其是在最佳屈光矫正以及注视近物时显著;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同种方法在近优势眼和远优势眼有高度一致性(Kappa<0.0001),不同方法(卡洞法,Worth 4点法和辐辏近点法两两之间)测量的远、近优势眼无显著一致性(Kappa>0.05)。优势眼和优势手无相关性(Fisher's Exact Test, P=0.202)。等效球镜度和屈光参差量是优势眼表现为更多近视的因素(P=0.021);。第二年资料尚在完善中.
结论:右眼较左眼有较多的近视,但是原有长期欠矫的左右眼无差别的习惯矫正方式可能影响优势眼的选择。同种方法的远、近优势眼以及不同屈光矫正下的优势眼有高度一致性,不同方法测量的远、近优势眼无显著一致性。优势眼和优势手不相关。赞同随机临床试验不同个体眼的比较采用同侧眼(如右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