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9届全国会 >> 白内障9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反义c-myc基因转染抑制兔后囊混浊的实验研究         
反义c-myc基因转染抑制兔后囊混浊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洁  谢… 文章来源: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266071 点击数:1390 更新时间:2004/5/28
目的 评价腺病毒携带的反义c-myc基因(Ad-AS-myc)转染抑制兔后囊混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对38只新西兰白兔行单眼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术。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10只,术毕前房注射平衡盐溶液100µl)、B组(Ad-LacZ组,8只,术毕前房注射1.6×108pfu/ml的Ad-LacZ液100µl)、C组(Ad-AS-myc注射一次组,10只,术毕前房注射1.6×108pfu/ml的Ad-AS-myc液100µl)和D组(Ad-AS-myc注射二次组,10只,术毕及术后2d分别前房注射1.6×108pfu/ml的Ad-AS-myc液100µl)。术后4周内对四组兔眼行裂隙灯、眼底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并检测病毒转染效率、非靶向性转染及晶状体上皮细胞中c-myc mRNA的表达。 结果 (1)重组腺病毒48h转染效率为60%。(2)术后4w内C、D组分别有50%和40%的兔眼轻度后囊混浊,与100%发生后囊混浊的A组相比,发生的时间晚(P=0.000)、程度轻(P=0.000)。(3)术后2、7、28d,RT-PCR检测发现晶状体囊袋残留上皮细胞的c-myc mRNA水平特异性下调。(4)后囊光镜、电镜检查见,A组后囊表面多层成纤维细胞生长,晶状体囊袋周边部皮质增生;C、D组后囊表面无或仅有少量细胞增殖。(5)术后2d,角膜内皮有极少量非靶向性着染。(6)术后7d内,少数兔眼出现轻度角膜水肿、前房反应、虹膜充血,可自行消失。(7)术后7d,仅D组房角部位见淋巴细胞浸润。术后28d,各组角膜、房角、睫状体、虹膜、视网膜组织未见病理改变。 结论 Ad-AS-myc转染可有效抑制兔眼后囊混浊的发生,眼内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