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2届全国会 >> 眼底病12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盐酸甲氯芬酯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脂褐素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盐酸甲氯芬酯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脂褐素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牛超 惠延… 文章来源: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450003 点击数:1433 更新时间:2007/5/23 17:03:30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发达地区50岁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可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黄斑部出血导致视力迅速下降或丧失。其发生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老年性改变密切相关。已有的研究发现,RPE细胞吞噬溶酶体中脂褐素的不断积聚有可能导致了RPE的衰老及凋亡。如何阻止或预防RPE的老年性改变,恢复RPE的活性,对防治和预防AMD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盐酸甲氯芬酯是临床使用多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具有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和脂褐素、保护细胞膜等作用。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RPE细胞脂褐素形成的模型,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人RPE脂褐素的清除作用及其对RPE增生的影响。 方法:(1)采用梯度离心法制备猪眼光感受器外节(POS),将POS与人RPE共培养3周,建立猪POS诱导的人RPE脂褐素形成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照相以及电镜技术定性及定量记录脂褐素的形成。(2)通过流式细胞术、MTT比色法和核仁嗜银蛋白染色分析,观察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对其脂褐素及细胞增生的影响。 结果: (1)与POS共培养1、2和3周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分别为9.12±0.71、11.05±0.89和12.38±0.60;未与POS共培养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分别为3.68±0.33、3.75±0.44和3.82±0.35,两组相比P<0.01。荧光显微镜下实验组细胞自发荧光强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电子显微镜下也可见实验组细胞内脂褐素增多。 (2) 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可以清除人RPE细胞内的脂褐素。1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12 h后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为10.44±0.48,空白对照组RPE脂褐素自发荧光值为12.08±0.28,两组相比P<0.01;10~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于人RPE 12、24、36、48、72 h后可以促进RPE增生。MTT结果:自12 h起各浓度盐酸甲氯芬酯组与对照组光吸收值均相差显著(P<0.01);嗜银蛋白染色结果:1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24 h后其胞核内AgNORs平均数为2.0,与对照组相比P<0.05;1000 mg/L盐酸甲氯芬酯作用12 h胞核内AgNORs平均数为2.0,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结论:将人RPE与猪POS共培养,促使了细胞内脂褐素的形成和蓄积,其过程周期短、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体外培养的人RPE脂褐素形成模型;盐酸甲氯芬酯可以清除人RPE细胞内的脂褐素,促进RPE增生,并与剂量和作用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会议投稿录入:aya610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