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是目前最常见的眼表疾病,由于眼表泪膜异常或泪液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的病因和诱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其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主要结合主观症状与临床检查作出诊断。目前干眼的治疗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临床最常用的方法为局部滴用人工泪液,但由于泪液的蒸发及经过泪道的清除,人工泪液对症状的缓解持续时间短,此外,频繁点药不但易冲走正常的泪膜,人工泪液中的防腐剂也会对上皮细胞产生毒性。泪小点栓子植入通过阻塞泪道保存自身泪液,延长泪液在眼表停留的时间,减少人工泪液的使用。栓子植入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逆,在国外已应用多年,国内虽有泪小点栓子植入的报道,但病例量少。文献上常用的主要是硅胶栓子的应用。近年出现的用丙烯酸聚合体制成的泪小点栓子,它的特点是热动力疏水性,外表无盖帽。虽然此种泪小点栓子与传统的泪小点栓子相比有较大的优势,但目前尚无临床的研究报告。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此种新型泪小点栓子在干眼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为此类栓子的治疗提供资料,同时也为我国泪小点栓子植入治疗干眼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选择2004年1月初~2004年4月底门诊已确诊为干眼的患者37例(64只眼),其中男性10例,女性27例。进行泪小点栓子植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干燥感、异物感、视疲劳、烧灼感及畏光)、作泪液分泌试验(SIt,非表麻)、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Fl)并记录人工泪液使用频率的前后变化。根据治疗后症状变化及人工泪液使用次数的减少将患眼分为四组:(1)无效:症状总评分无减少,且人工泪液使用频率无减少;(2)有效:症状总评分减少但人工泪液使用频率未见减少,或者人工泪液使用频率减少但症状总评分未减少;(3)显效:症状减轻的同时,人工泪液使用频率减少;(4)治愈:症状消失,人工泪液停止使用。根据治疗前SIt、BUT检查结果将患眼分3组,第1组:BUT≤5秒,SIt≥5mm(35只眼);第2组:BUT≤5秒,SIt<5mm(18只);第3组:BUT>5秒(11只),观察不同组之间干眼泪小点栓子的治疗效果。应用统计学分析以上3组在泪小点栓子植入治疗干眼效果的差异。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3.5±16.4岁(9~79岁),平均随诊时间3.7±2.6周(1周~12周)。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84个月,平均16.0±16.6月。大部分干眼患者临床症状及客观检查均有改善,64只眼中,54只眼(84.4%)症状总评分降低,4只眼(6.3%)症状消失。64只眼中,有9只眼(14.1%)在症状改善的同时,也停止了人工泪液的使用。64只眼中,栓子植入后无效的3只(4.7%),有效的17只(26.6%),显效的42只(65.6%),治愈的2只(3.1%),这四组患者治疗前的SIt平均值依次递增。根据SIt、BUT检查结果的分组中, 3组间泪小点栓子植入治疗前后人工泪液使用次数的差值(p=0.000)、荧光素染色(Fl)变化(p=0.005)以及BUT变化(p=0.000)有显著性差异,第1组中人工泪液使用次数的差值、荧光素染色(Fl)差值最大并与其它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组人工泪液使用频率的降低程度的均值较其它两组小(p=0.000,0.004)。37例患者的64只眼中,有40只眼只植入了下泪小点栓子,24只眼植入了上下泪小点栓子。这两个群体在泪小点栓子植入治疗前只有SIt差异显著(p<0.05),植入了下泪点栓子病例中SIt的均值10.5±8.1 mm,植入了上下泪小点栓子病例中SIt的均值5.2±4.2mm。64例眼中,发现有1例(1.6%)出现溢泪。
结论:
1、 泪小点栓子在干眼治疗中能有效的缓解症状,减少人工泪液的使用。
2、 泪液分泌试验与泪小点栓子治疗效果正相关。
3、 当泪液分泌过少,泪膜稳定性极差时,泪小点栓子对干眼的疗效不理想,不能有效减少泪液使用频率,但能缓解症状。
4、 对于泪液分泌试验<5mm的干眼患者,可以同时植入上下泪小点2个栓子。
5、 泪小点栓子植入并发症为溢泪,但发生率低(1.6%),并且可以取出栓子以缓解不适。
关键词:干眼,治疗,泪小点栓子,热变性疏水性丙烯酸聚合体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