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眼病。一般说来,约四分之一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5%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是当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措施。532nm绿激光不仅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黑色素组织吸收率高,还能被血红蛋白吸收,除可用于大面积的视网膜光凝,也可直接封闭新生血管,凝固有渗漏的微血管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新陈代谢活跃的视网膜缺血缺氧有关,视网膜缺血缺氧,释放血管增殖因子,促使视网膜及视乳头上的新生血管形成,它们极易渗漏及出血,伴随新生血管的神经胶质增殖,也可能是对缺氧的另一反应。PRP治疗后,广泛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或视神经萎缩,视网膜新陈代谢活力减退,对氧的需求减少,因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的血管增殖因子相对减少;另外,较大面积的视网膜因光凝破坏,耗氧高的视网膜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被耗氧低的瘢痕组织所代替,光凝后视网膜变薄,也有利于来自脉络膜血循环的氧供应至视网膜内层,从而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以维持正常的氧张力。影响视力预后最严重的征象为视乳头上新生血管、玻璃体与视网膜前出血。当这些征象一出现应作激光治疗,否则3-5年内,30-50%的患者将失明。
早期激光治疗可降低持续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减少退行变性及视力丧失的危险,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增殖前期由于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及视网膜广泛水肿,已不适宜局部光凝,需作大面积播散性光凝,即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一旦眼底出现新生血管,即使只有1PD范围大小,也需考虑作全视网膜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可改善其自然病程,明显降低视力丧失的比例,可降低约60%。我院500例行全视网膜光凝的患者中术后发生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我认为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以下方面原因:一、糖尿病患者血管自身舒缩调节失常,毛细血管收缩力丧失,自身调节失常,血循环障碍。红细胞、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减慢,视网膜缺血。本身容易发生视网膜的血管阻塞。二、视网膜过度、过量光凝可致视网膜内层受损,血管收缩甚至闭塞,加之糖尿病患者血液粘滞度较高,使视网膜血管阻塞的几率增高,引起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血管阻塞等并发症,患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因此,行全视网膜光凝时应注意:全视网膜光凝并非光凝全眼底的视网膜,而是从视乳头外1PD至赤道部或略超过(越过涡静脉),距黄斑中心上、下与颞侧各2PD,保留视乳头黄斑束与颞侧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后极部,形成一椭圆形播散性光凝区。勿用小光斑,高功率光凝视网膜,应避开视网膜血管,分清供养动脉、引流静脉及侧支循环,勿伤及引流静脉及侧支血管。应避免光斑融合或重叠,保持相邻光凝斑间的距离。宜用最轻能量,分次治疗。全部PRP约需3-4次完成,每次间隔1周,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隔2周。如为双眼PRP,可双眼交替进行,避免激光过度过量致脉络膜较重渗出性反应。激光光斑要分布均匀,两个相邻光板之间距离1个光斑直径,激光包围圈呈叠瓦状排列,应注意避开视网膜大分支血管及黄斑小血管。术前准备充分,治疗前解释合作的重要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根本治疗是控制血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可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减少血小板凝集。防止发生视网膜血管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