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真性小眼球的临床特点,选择针对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安全的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方法 回顾性研究真性小眼球患者7例(14只眼),平均年龄26.4岁,A超测量眼轴长14.36~19.45mm,所有患者均伴有高度远视(+7.00D~+15.00D),均表现为闭角型青光眼。其中3例早期应用药物控制。分别或联合使用滤过性手术,丝裂霉素C,虹膜激光手术,睫状体光凝术,巩膜开窗术等方法降低眼内压,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结果 7例(14只眼),其中3例(6只眼)应用虹膜激光成形术,平均眼压下降14.5~26.4mmHg;4例(8只眼)应用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平均眼压下降19.3~39.6mmHg。术后2只眼继发恶性青光眼,摘除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
结论 真性小眼球是胚胎闭合后眼球发育停止所引起的眼球体积减小,是先天性的发育异常,常有家族遗传性,易患闭角型青光眼 。滤过性手术后极易发生睫状环阻滞导致恶性青光眼的发生。在青光眼的早期房角尚未完全关闭的患者,可选择相对安全的周边虹膜成形术或激光虹膜切开术;对于眼压难以控制的患者,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联合晶状体摘除,前部玻璃体切割,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对于晚期青光眼视力丧失的患者可采用二极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减轻眼部的疼痛。巩膜开窗术可减少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但应权衡其引起玻璃体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