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运用频域光学相干扫描技术(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测量正常人视网膜厚度,建立不同年龄人群视网膜厚度数据库,为黄斑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标准。
方法 选取正常人50例(20-59岁),每10岁一组,分为4组,SD-OCT按照视网膜地形图将黄斑区分为九个区并分别测厚度,得出数值,标记为厚度1、2、3、4、5、6、7、8、9,分别代表1mm中心区,3mm上方、下方、鼻侧、颞侧以及6mm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应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 正常人视网膜厚度在中心凹为252.76±17.83μm,1mm上、下、鼻、颞侧分别为344.23±18.60μm, 340.45±18.74μm, 342.41±18.79μm,330.33±17.46μm,6mm上、下、鼻、颞侧分别为304.3±15.35μm, 291.41±17.13μm, 319.38±17.73μm, 287.6±15.98μm。黄斑区6mm内上方和鼻侧视网膜最厚,颞侧最薄。 2)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各年龄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255.35±20.25μm,243.63±17.27μm,256.25±13.28μm,255.22±17.62μm。3)对年龄和各个分区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年龄与视网膜厚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中与厚度6、8(黄斑6mm上方,鼻侧)的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291、-0.256,P值为0.017、0.036。4)50-59岁和40-49岁比较:6mm颞侧视网膜厚度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P=0.042; 50-59岁和30-39岁比较:3mm上方,6mm上、鼻、颞差异有显著性,P值为0.037、0.002、0.030、0.028;50-59岁和20-29岁比较:仍然是3mm上方,6mm上、鼻、颞厚度差异有显著性, P值为0.049、0.012、0.030、0.044; 40-49岁和30-39岁比较: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18;40-49岁和20-29岁,30-39岁和20-29岁比较未发现有差异。
结论 正常人黄斑区上方和鼻侧视网膜最厚,颞侧最薄,年龄与视网膜厚度有呈负相关性,其中黄斑6mm上方,鼻侧的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50-59岁期间视网膜厚度在特定区域随年龄增大而变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