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眼正视化过程的屈光演变和相关生物参数变化规律,及其对预测早期近视化的意义。
方法 选出眼正视化的屈光、相关生物参数以及眼底形态学改变等观察指标,包括,(1)视力,(2)散瞳验光后的屈光度,(3)角膜曲率,(4)散光,(5)眼压和角膜厚度,(6)眼轴,(7)眼底改变:①后极部整体的改变,豹纹状眼底,按脉络膜血管暴露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豹纹状眼底改变,②视盘区的鼻侧过度牵引、弧形斑形成。
结果 从9方面逐例分析眼正视化的屈光、相关生物参数以及眼底形态学改变:(1)学龄前儿童过度正视化;(2)正视化过程中的角膜曲率补偿;(3)学龄前儿童正视化过程中散光的演变;(4)学龄前儿童正常正视化过程中的屈光参数协调变化与视力认知;(5)学龄前儿童正视化过程迟缓;(6)过度正视化早期视盘的改变;(7)近视化早期弧形斑与相关生物参数的关系;(8)近视化早期豹纹状改变与相关生物参数的关系;(9)学龄前儿童眼压对眼球过度正视化的影响。
结论 近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现象,是正常发育过程中过度发育的部分,即眼球正式化过程的近视化。监测发育中的相关生物参数,并综合评估,可以预测近视的形成和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