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眼病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
|
作者:王宁利 文章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点击数:861 更新时间:2012/9/13 11:58:00
|
|
目的 “邯郸眼病研究”是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综合性眼病筛查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北方农村地区人群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的患病情况。本文主要总结HES第一阶段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方法 HES的第一阶段已于2006年至2007年完成,主要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常见致盲性眼病的横断面筛查研究,共6830例受试者完成检查,应答率为90.4%。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Ophthalmology、IOVS等期刊(截至2011年10月总计19篇)。 结果 盲与低视力方面:30岁以上人群中,依据生活视力,双眼盲的患病率为0.6%,主要原因为白内障(36.6%);双眼视力损害的患病率4.7%,主要原因为未矫正的屈光不正 (78.4%)。依据最佳矫正视力,双眼盲和视力损害的患病率分别为0.5%和1.0%,白内障为盲(41.9%)和视力损害(48.2%)的首位原因,其余常见的盲因分别为近视性视网膜病变(16.1%),青光眼(9.7%)和角膜浑浊(9.7%)。青光眼方面:40岁以上人群可疑原发房角关闭(PACS)、原发房角关闭(PAC)、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分别为10.4%、1.5%和0.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患病率为1.0%,其中83%的患者24小时峰值眼压<21mmHg,即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单眼POAG患者中发病眼的日眼压波动与对侧眼相似,推测可能存在除眼压外其他导致视神经损伤的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患病率为43.1%,其中增殖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视力受损的比率分别为1.6%、5.2%、6.3%。以空腹血糖≥7.0mmol/L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12.1%,提示在血糖或血压水平的正常高限即可能发生视网膜早期的微血管改变。黄斑病变方面:早期和晚期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的患病率分别为3.0%和0.1%。视网膜中央动脉等效直径(CRAE)增大与早期AMD以及软性玻璃膜疣的出现明显相关。此外,黄斑前膜的单眼及双眼患病率分别为3.4%和0.5%。屈光方面: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的患病率分别为15.9%、24.5%和7.7%。近视、高度近视、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分别为26.7%、1.8%和0.9%。弱视的患病率为2.8%,首要原因为屈光参差(67.3%),其次为斜视(5.4%)。在中国农村地区白内障手术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相关知识的匮乏及其对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担忧。 结论 双眼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白内障,近视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我国农村成年人非糖尿病人群中的视网膜病变并非罕见,其发生与血糖、血压相关。83%的POAG患者为NTG,单眼POAG患者中发病眼的日眼压波动与对侧眼相似。邯郸眼病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北方农村地区30岁以上人群主要致盲性眼病的患病情况,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防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望 目前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随访研究,预计2013年4月完成,是针对同一目标人群进行5年后相关眼病的患病情况调查,进而获得主要致盲眼病的可能致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和发病率,并试图建立全身疾病的眼部预警机制。除此之外,此次的研究通过对常见致盲性眼病筛查技术的整合,形成综合性筛查技术模式,通过适宜化防盲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可复制的防盲技术规范和体系,为国家防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保障。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小眼球引发的讨论 下一篇会议投稿: IAPB在国际及中国防盲中的作用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