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校正后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病率为2-20%,通常术后小角度内斜视多随时间推移恢复正位,但有研究表明,术后即发生的>17△的内斜视患者中,最终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比例明显增高,而术后早期积极护理干预有一定效果。本研究分析5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综合运用术后早期干预手段对于治疗连续性内斜视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儿的临床特点,包括:手术年龄,屈光度,术前斜视度,术式选择等资料,采取麻痹睫状肌、单眼遮盖、戴镜校正远视屈光不正以减轻调节、用眼卫生宣教等方式早期干预。 结果 5例患者年龄为3.5-4.8岁,平均年龄4.2岁,术前屈光度平均+1.75D,术前间歇性外斜视平均外斜视度数约为-37.5△。4例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1例行单眼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折叠术。术后第一天眼位检查内斜三棱镜度为17△-25△,平均23.4△,?当即采取麻痹睫状肌、远视性屈光不正全矫配镜、单眼遮盖、用眼卫生宣教等方式早期干预,随访时间8-24个月,2例患者术后二周时未遵医嘱自行中断治疗,眼位由正位再次转为内斜视,择期手术矫正。其余3例患者维持治疗1-3月,远期随访均正位。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连续性内斜视早期干预可有助于患者最终维持眼位正位,避免二次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