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大小翼状胬肉对眼前节影响的研究 |
|
作者:曾庆延 文章来源: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点击数:325 更新时间:2012/9/13
|
|
目的 研究不同大小翼状胬肉对角膜前后表面及前房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就诊翼状胬肉患者158例236眼,入选标准为初发胬肉,位于鼻侧,长度(头端至同侧角膜缘)在1mm~3mm之间,3mm以上因Pencatam数据可靠性差未纳入本研究范围。根据胬肉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胬肉长度≤2mm,B组胬肉长度为>2mm≤3mm,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前及术后3月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状态、前表面曲率、前后表面高度及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变化。采用SPSS15.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患者术前角膜散光0.75D~3.5D,术后散光为0.25D~0.9D,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下降1.58D;其中A组散光下降0.42D,B组散光下降2.08D,手术前后及A/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角膜前表面地形表现为鼻侧曲率异常降低的不对称改变,6mm区鼻侧最低曲率为27.3D~42.5D,平均36.1D,术后鼻侧最低曲率为39.7D~45.8D,平均43.2D;其中A组术后鼻侧最低曲率升高5.68D(由术前37.14D升至术后42.82D),B组术后鼻侧最低曲率升高8.41D(由术前35.09D升至术后43.5D),手术前后及A/B两组之间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之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表面高度术后较术前降低1.25um,8mm区鼻侧周边后表面高度术后较术前降低18.5um,中央后表面高度术后较术前降低2.43um,手术前后及A/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侧周边前房深度术后较术前增加0.048mm,其中A组增加0.037mm,B组增加0.056mm,手术前后及A/B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术后较术前增加0.023mm,前房容积术后较术前增加3.2mm3,手术前后及A/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长度在1~3mm的翼状胬肉可致明显角膜散光增加、鼻侧局部曲率降低及鼻侧前房深度降低,变化程度与胬肉长度正相关,但均为可逆性,术后可基本恢复正常。应密切关注翼状胬肉的生长变化及其对眼前节的影响。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远期疗效观察 下一篇会议投稿: A novel MYOC heterzygous mutation identified in a Chinese Uygur pedigree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