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是造成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眼病,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因其发生在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不仅妨碍儿童视力的提高,造成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而且对双眼视觉的形成和发育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甚至立体盲。因而受到广大眼科视觉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对弱视儿童在提高视力的同时恢复完整双眼视觉已成为弱视治疗的最高目标。随着弱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视觉电生理已成为研究视觉系统发育及弱视发病机理的主要方法。为探讨弱视治疗前后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我们采用儿童多导视觉电生理仪对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和振幅进行对比观察,现将我院资料完整的34例弱视儿童视觉诱发电位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正常对照组:选择健康儿童自愿者22名,男10,女12,共44眼,年龄4-13岁,平均6.21岁,远近视力均≥1.0,眼前段及眼底无异常,眼位正常,眼外肌运动无异常。
弱视组:在我科弱视专科确诊并定期随访复查的弱视患儿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13岁,平均7.28岁,单眼弱视6例,双眼弱视27例,共计62眼,所有病例均作常规眼外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1%阿托品眼膏散瞳3-7天后检影验光矫正屈光不正,矫正视力均≤0.8,按中华眼科学会全国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所定弱视标准[1]将弱视归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轻度(矫正视力0.5-0.8)为29眼,中度(矫正高力0.2-0.5)为24眼,重度6眼(矫正视力≤0.1)
1.2方法
1.2.1 检测仪器:北京祥达电子公司研制的MVT-Ⅲ型多功能多导程视觉电生理仪。
1.2.2 刺激条件:用监视器显示黑白棋盘格图形翻转刺激图,视屏视野大小:15.38Ο×11 .42Ο,棋盘格边长所对角为13’,对比度90%,翻转频率0.8HZ,背景光照度3-5Lχ。
1.2.3 记录条件:用银一氯化银盘状皮肤电极作用电极4个,分别安放在Oz位(枕骨粗隆上2米处之头部前后正中线上),O1位(Oz位左侧2米处),O2(Oz位右侧2米处),P位(Oz上沿前后正中线向前2cm处)参考电极置前额正中皮肤,地电极接耳垂,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间阻抗<5KΩ,叠加次数100次。
1.2.4 测量方法:受试者距离视屏1米,令其平视屏幕中央固视点,双眼分别进行检测,测试在暗房自然瞳孔下中进行。
1.2.5 检测时间:患儿确诊为弱视后在未治疗前配戴矫正眼镜进行以上检测,所有病例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待视力明显提高(﹥0.8)后再重复以上检查,以VEP P100的波幅和潜伏期为主要观察指标.
2.结果
2.1正常眼与弱视眼P-VEP P100波比较 表1 正常对照组与弱视组P100波振幅与潜伏期有显著差异,弱视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振幅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表1 正常眼与弱视眼P-VEP P100波比较
眼 数 ×振幅(υV) χ2潜时ms
正常眼 44 17.18±4053 101.02±4.09
弱视眼 62 10.86.±5.97 112.87±11.07
t振幅=4.36 P<0.01 t潜时=14.23 P<0.01
2.2弱视后基本治愈时与治疗前P100潜伏期比较明显缩短,显著差异(P<0.01经计学处理有显 弱视后基本治愈时的振幅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经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
表2 弱视眼治疗前后P-VEP P100波比较(χ±S)
眼 数 χ(振幅υV) χ2(潜伏期ms)
治疗前 62 10.86±624 112.87±11.07
治疗后 62 13.78±6.32 99.83±3.51
t(振幅)=2.29 P<0.05 t=8.94 P<0.01
2.3在不同弱视眼治疗前后P-VEP P100的改变中 。轻中度弱视眼治疗前后振幅改变不大,经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而潜伏期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有显著差异, 中重度弱视眼治疗前后P100振幅与潜伏期均有显著差异P<0.01
表3 不同弱视眼治疗前后P-VEP P100比较
弱视程度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χ(振幅υV) χ2潜伏 χ(振幅υV) χ潜伏2
轻 24 13.21±6.67 106.21±3.25 16.48±8.01 98.14±4.03
中 32 9.47±6.45 109.31±1.83 14.13±3.03 98.05±2.41
重 6 6.29±4.31 123.84±13.18 12.24±4.35 101.34±1.69
轻 t振 = 1.72 P>0.05 t潜 =6.35 P<0.01
中 t振 = 2.84 P<0.01 t 潜= 11.03 P<0.01
重 t 振= 3.36 P<0.01 t 潜 =6.12 P<0.01
3讨论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是视网膜受到刺激后,神经冲动沿视路传递到视皮层,引起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与视路、视皮层的功能状态及复杂的心理生理因素相关联,其生物电活动的形式用头皮电极及其他方法引导出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当眼注视刺激目标时通过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客观综合电反应,它反映了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信息传递功能。已有研究证明弱视眼VEP P100潜伏期延长是由于弱视眼视觉冲动减低,视皮层的双眼驱动细胞减少,进一步引起外侧膝状体退行性改变而产生视路与视皮质的突触传递速度减慢[2]。
弱视是在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因各种因素所致儿童视觉细胞有效刺激量不足而致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弱视眼图形反转视诱发电位(PR-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3.4]。VEP是视路传入冲动所诱发的视皮层神经元兴奋的总和,其幅值高低说明视中枢对视刺激的反应强度,表Ⅲ中治疗前的VEP P100数据显示,随弱视程度加重,VEP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临床上我们常用视力提高的程度来评价弱视治疗的效果,由于视力检查属于心理物理学方法,影响儿童的视力检查因素较多,因此对可疑弱视的患儿除了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与屈光不正外,还需做PR-VEP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通过VEP检测还可更客观地判断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经治疗后视功能好转不仅反映在视力的提高,同时更客观地反映在VEP P100波幅增加,潜伏期的缩短,尤以中、重度弱视差异更显著,它反映了弱视治疗对视觉中枢神经元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的影响,说明人类在幼年时期视觉中枢亦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弱视随访中定期观察VEP这一指标,能更客观评价弱视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弱视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可以逆转,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VEP可用于临床早期诊断弱视,同时可作为评价弱视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学组 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3):97
2 Von Nddrden GK.Binocular Vison and Qular Motility,3rded.st.Louis:Mosby Co,1985:236-238
3 李惠玲、崔惠贤、金婉蓉、李昕。儿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临床应用分析。眼科研究 1994 12卷(47 255-25)
4 严宏 弱视的检测手段与冶疗进展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5,19(1):39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8(6)4
5 阴正勤、方谦逊、宗广瑶等,儿童弱视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中华眼科1998,24(5:268-271
6 侯幼军、王戈平弱视儿童双眼视诱发电位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 10(1)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