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OCT的对比观察 |
|
作者:温莹 张建…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点击数:1746 更新时间:2005/6/15 15:58:19
|
|
目的:观察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OCT的变化。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34例(34眼)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22例(22眼),因裂孔位于视网膜周边部,采用外路手术即巩膜扣带术,其中10例行巩膜外环扎、垫压联合冷凝、放液。12例行巩膜外硅胶海绵垫压联合冷凝、放液。B组 12 例(12眼),因裂孔位置偏赤道后或巨大裂孔而行内路手术,即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术,其中2例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2例联合巩膜外环扎。术后1月、3月、6月、12月定期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间接眼底镜观察记录视网膜复位情况,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 STRATUS OCT扫描仪行黄斑区检查,并行中心凹厚度的测量。随访6~18月,平均12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OCT 形态变化,并行中心凹厚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结果:(1)两组术后1月间接眼底镜检查所有患眼视网膜成功复位,A组有5例观察到中心凹反光,B组术后未观察到中心凹反光。(2 ) A组术后观察到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三种形态,其中神经上皮脱离又分为中心凹处脱离和旁中心凹脱离。A组术后发生神经上皮脱离为术后1月12例,3月9例,6月6例,12月2例。色素上皮脱离发生在术后1 月2例,分别于术后6月,15月消失。黄斑区囊样水肿术后1月11例(50%),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或消失。B组仅1例术后1月时发现中心凹处神经上皮脱离,术后2月复查时消失。黄斑区囊样水肿为4例(33%)。(3) 术后1月时两组中心凹厚度值平均为A组313±75µm, B组175±45µ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随时间延长,厚度值逐渐减小,至12月时基本恢复正常。B组随时间延长,厚度值无明显变化。(4)术后1月A组矫正视力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随时间延长矫正视力逐渐缓慢提高。B组1月就达最佳矫正视力,6月后有轻度下降趋势。(5) A组术后并发硅胶海绵脱出并感染2例,结膜下血肿2例,行全部或部分硅胶取出未影响术后视力。B组并发白内障5例,2例对视力影响较重行白内障摘除术。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复位术后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复位、形态恢复早于巩膜扣带术 ,矫正视力也好于巩膜扣带术 ,但长期随访 并发症对视力影响的严重程度高于巩膜扣带术。OCT是目前活体观察黄斑区横断面结构最精细的工具,可以观察到间接眼底镜下无法看到的形态变化,更客观、更精确,可以作为视网膜复位术后常规检查方法。
|
|
|
会议投稿录入:wenyinghot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及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下一篇会议投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时机与方法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