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种常用激光兔眼视网膜光凝效应的组织学比较研究 |
|
作者:蔡克波 文章来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 200092 点击数:1745 更新时间:2004/5/22
|
|
激光是治疗眼底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氩激光的应用最为广泛,临床疗效肯定。近年来,随着激光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原来眼底病治疗中氩激光几乎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体积小、重量轻、不需要更换主要工作物质、不需要特殊水电条件支持的半导体激光和新一代的倍频激光陆续加入到眼科临床应用的行列。
目前,氩激光行视网膜光凝后,光凝斑及视网膜组织学改变分级,主要采用Wallow、Tso分级法,在临床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对其它类型激光的视网膜光凝效应及对深层脉络膜影响,观点尚不统一,亦无明确的分级标准,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是否达到临床所需的治疗效果,主要依靠经验,缺乏明确的组织学依据。
本研究对514nm氩激光、532nm倍频激光、810nm半导体激光光凝斑的组织学观察,不仅能对这三种激光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直接的实验数据的指导,而且有可能为建立统一的810nm半导体激光和532nm倍频激光视网膜光凝组织学效应分级标准提供组织学资料。
为此,我们以青紫蓝兔为实验动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514nm氩离子激光、532nm倍频激光、810nm半导体激光分别以不同能量对青紫蓝兔眼进行视网膜光凝,在光凝后按不同时间段(即刻、两周、一月、三月)取材,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段三种激光对视网膜和深层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
研究表明,在光凝早期,当三种激光产生相同视网膜光凝反应时,810nm半导体激光对视网膜及深层脉络膜影响较其它两种激光为甚;但通过远期(三个月)观察,当激光光凝损害仅达视网膜外层时,810nm半导体激光所致脉络膜组织学改变可完全恢复正常,较其它两种激光无明显差异;当激光光凝损害累及视网膜内层时,三种激光均导致视网膜、脉络膜纤维增生,疤痕形成。
因此,810nm半导体激光完全能达到与514nm氩离子激光和532nm倍频激光相同的组织学效应;通过远期观察,在达到临床治疗要求(外核层消失)的能量水平上,三种激光对视网膜内层及深层脉络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
|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保留囊膜的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后前房粘弹剂支撑法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 下一篇会议投稿: 预期眼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