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1届全国会 >> 眼底病11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Ⅱ型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临床研究》         
《Ⅱ型糖尿病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临床研究》
作者:符敏、唐…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410011 点击数:1299 更新时间:2006/6/5 9:39:04
目的:研究OCT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P)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观测效能及全视网膜光凝(pan 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的变化。 方法:将确诊为Ⅱ糖尿病的患者共132例217眼按临床分期分为4组:无DRP组(B组);背景期DRP组(C组);增殖前期DRP组(D组);增殖期DRP组(E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按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状态分为三型:Ⅰ型:无PVD;Ⅱ型:部分性PVD;Ⅲ型:完全性PVD。所有对象均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B超、OCT方法观察各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状态,比较各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各组DRP患者PVD的发生率,分析PVD状态与各期DRP的关系并观察D、E两组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后PVD状态的变化。 结果:1、PVD检出率:B超检查组与OCT检查组的检出率分别为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检查组的74.4%与96.1%。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较OCT于B超检出率为高,且OCT较B超检出率高,但三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病程中PVD发生率:A组4眼,占7.6%; B组7眼,占13.7%;C组9眼,占18.7%;D组29眼,占48.3% ;E组30眼,占51.7%。D、E组与A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3、PRP治疗前后PVD状态变化: 增殖前期:PRP治疗前后发生完全性PVD的患眼分别为10眼(16.7%)与23眼(38.3%),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增殖期:PRP治疗前后发生完全性PVD的患眼分别为7眼(12.1%)与19眼(32.8%),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OCT观察屈光介质清晰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较B超有优越性,但是B超可应用于屈光介质不清晰的患者,二者相互补充,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观察界面的状态。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合并存在异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其中玻璃体后脱离的状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相关,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有利于延缓或阻止病变进展。 3、全视网膜光凝术能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态,可诱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会议投稿录入:敏敏子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