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角膜屈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加强飞秒激光已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应用广泛。武警河南总队医院买志彬等应用FEMTOLDV型飞秒激光对260只近视眼的角膜瓣的实际厚度与预测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应用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厚度预测性好。
为了加强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庞辰久等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使用的角膜刀片及吸血棉签进行了细菌培养,发现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角膜刀片及术中使用的棉签可培养出细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其对三、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以及妥布霉素滴眼液敏感,故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滴眼液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有重要作用。
有晶状体眼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广泛关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周天安等总结了498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的中远期疗效,发现其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稳定性及安全性,可用于高度近视眼的屈光矫正。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杨瑞波等评估了可折叠前房角支撑型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效果,经过1年的观察,认为这种IO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北京同仁医院董喆等应用虹膜固定型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眼,结果显示有效,但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程度损伤,可能与其在前房内稳定性有关,这种IOL的长期安全性值得关注。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胡敏等研究了豚鼠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近视眼模型中视蛋白表达的变化,认为视锥细胞可能是视网膜感受形觉剥夺和光学离焦信息的部位,视蛋白表达变化可能启动实验性豚鼠近视眼的形成。
斜视:发病机制研究深入细化
天津市眼科医院张伟等认为,单眼内、外直肌同时后徙可有效地改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眼球后退症状及内转时急速的上转、下转现象。代偿头位是斜视患者(特别是麻痹性斜视、眼球震颤以及各类特殊类型斜视)常采用的头位。如何直观、迅速和准确地测量代偿头位的角度是临床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杨士强等比较了头位照相法与量角器法测量代偿头位的结果,认为这两种方法操作简便,是适合临床应用的测量代偿头位的方法。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好。
临床上,斜视和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者均需要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AC/A)比率,以此作为诊断和处理的重要参考依据。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徐菁菁等比较了客观和主观法测量AC/A比率的结果,发现眼动追踪仪法测量的客观AC/A比率往往比临床测量的主观性AC/A比率更高。客观法测得的反应性AC/A比率能更加真实地体现调节与集合的相互作用。
青岛大学医学院左绪宏等对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纤维粘连蛋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纤维粘连蛋白含量的下降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发病和发展有关,纤维粘连蛋白可能是内直肌收缩功能的保护因素。天津市眼科医院孙春华等对不同哺乳动物下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及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猕猴双眼集合运动时,下斜肌与下直肌、外直肌的纤维结缔组织联合可使这3条眼外肌的移动相互关联,从而参与调控复杂的集合运动。
此外,孙春华等还研究了哺乳类动物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形态特点,探讨上斜肌周围结缔组织对眼球运动的影响,发现上斜肌收缩可引起上直肌向鼻侧移动,部分解释了前庭眼反射的运动机制。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尚艳峰等认为,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眼外肌栅栏状终末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可能导致异常的眼球运动。天津市眼科医院刘玉燕等研究了正常大鼠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双脉冲刺激诱导的视皮层Ⅱ或Ⅲ层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抑制突触后电流随发育改变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了解弱视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帮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