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肿瘤和眼病理:最新的病理研究为眼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2012年有关眼肿瘤和眼病理的临床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薛康等将视网膜母细胞瘤化学减容加局部治疗的临床消退模式分为5型(0型:完全消退无痕迹;1型:完全钙化;2型:无钙化;3型:部分钙化;4型:萎缩瘢痕),且发现3型和4型消退模式常见,小肿瘤中常见4型消退模式,较大瘤体中常见1型和3型消退模式,3型和4型消退模式中肿瘤可能易复发。天津市眼科医院林锦镛等报告了8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结果,认为诊断中应注意与眼眶其他梭形细胞性肿瘤相鉴别。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刘伟伟等总结了结膜黏液瘤和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认为这两种肿瘤多表现为局限性黄粉色实性或半透明的囊样肿物,少数为多发性,手术完整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了研究,认为瘤中上皮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达促进了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且与肿瘤的分化、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丁莹等报告了17例眼眶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和疗效,认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病变的定性、定位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完整的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
天津市眼科医院经过实验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作用。北京同仁医院王光璐等报告了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114例局限性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认为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发症少,操作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眼部感染的防治:重视围术期眼睑的处理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孙声桃等报告了近6年来眼部分离的细菌及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变迁,发现眼部分离的细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各年度细菌对加替沙星体外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但于2008年后显著下降;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下降呈阶梯性。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控制眼部感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经基因鉴定,在白内障术后发生细菌性眼内炎的病灶中,细菌大部分来自源于患者的结膜囊和眼睑。为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晏晓明提出要重视围手术期眼睑的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叶俊杰等研究了玻璃体手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效果及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认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生素玻璃体腔内注药术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手术开始时即取玻璃体液涂片行革兰染色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并能即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对因治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