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赵家良 张顺华
在十余年稳步前行的基础上,2012年我国眼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众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发表于国内和国际眼科学术期刊,这显示了我国眼科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现以我国学者在《中华眼科杂志》以及部分国际眼科杂志发表的主要论著为基础,对我国眼科学在2012年的发展进行回顾。
眼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防盲治盲工作成效显著,未来依然任重道远
在2009—2011年“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这一项目,并于2012年超额完成,全年共完成了25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的复明治疗。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防盲治盲工作,国家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发表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2012—2015年)》,主要任务包括:(1)继续开展白内障的防治工作,到2015年底全国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例数达到1300;(2)采取有效措施于2016年根治致盲性沙眼;(3)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的健康教育,开展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4)结合居民健康体检,50岁以上人群视力筛查率达到80%;(5)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视力筛查率达到90%;(6)提高医务人员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的知晓程度,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目前,全国根治致盲性沙眼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手册已经编制完成。
为密切结合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需要,眼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北京协和医院赵家良等组织进行的全国九省市眼病调查,分别报告了北京市、江苏省、江西省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情况仍然严重,其患病率分别达1.95%和5.31%,而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仅为35.7%。我国发生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原因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点,白内障依然是主要原因,且视网膜疾病上升为第二位原因。这些均表明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王利华等报告了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盲和中、重度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调查结果,也有相似的结论。南通大学管怀进在江苏省进行的眼病调查发现,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白内障仍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且目前仍有大量需要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
白内障:微创手术、植入物、药物应用及遗传学研究进展显著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已经成为我国白内障手术的主流。随着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概念的提出,一些医疗单位已经逐步开展这项技术。微小切口的白内障手术一般指切口缩小至2mm以下的白内障手术,它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必将成为未来白内障手术发展的方向。
随着人工晶状体(IOL)的广泛应用,对植入IOL后视觉质量的研究逐步深入。天津市眼科医院南莉等利用模型眼研究了球面和非球面IOL的焦深,发现小瞳孔下IOL眼焦深较大,大瞳孔时良好聚焦的非球面IOL眼图像质量高于球面IOL眼,但损失部分焦深,对离焦的耐受能力下降,负离焦时明显。该院邢晓杰等比较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5种不同非球面IOL植入后眼内散射光和IOL眼内稳定性的差异,发现植入囊袋后这5种IOL产生的眼内散射光差异不大,且均具有较好的眼内稳定性。
我国学者对于多焦点IOL植入后的视觉质量也进行了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田芳等发现,+3.00D非球面ReSTOR IOL与+4.00D非球面ReSTOR IOL相比,提高了中距离视力。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黄锦海等应用光学低相干反射仪Lenstar测量人IOL度数,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具有准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便、安全及患者易于接受的优点。
虹膜松弛综合征(IFIS)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国际眼科界对全身应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发生IFIS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办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姚克建议,我国眼科医师要充分关注IFI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发生IFIS的高危患者在术前和术中进行相应的处理。
此外,我国学者还对一些特殊类型的白内障开展了遗传学研究。天津市眼科医院鞠宏等对珊瑚状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进行了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及候选基因的研究,认为这一家系的致病原因是CRYGD基因,第二外显子第70位碱基由C突变为A。该院冯雪亮等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晶状体脱位一家系进行了致病基因研究,认为FBN1基因N1173K突变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