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7届全国会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37例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患者临床研究           ★★★
37例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王乐今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点击数:183 更新时间:2012/9/13
目的 观察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和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对Retcam Ⅱ后像联合红光闪烁及Haidinger刷法治疗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的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选取单眼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患儿37例,对照组为对侧正常眼。分别使用(1OCT-3测量双眼黄斑部10个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黄斑总体积;(2)罗兰视觉电生理仪测量双眼视觉诱发电位。用RetCamⅡ替代同视机行后像治疗,并联合红光闪烁及Haidinger刷治疗。
结果 1)旁中心注视组黄斑部各区视网膜厚度中黄斑中心凹1mm区域A1213.60±23.92µm)比对照组(192.91±22.11µm)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心小凹F194.70±29.85µm)比对照组(159.41±19.21µm)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区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空间频率60′及15′时,旁中心注视组P100波潜伏时(126.97±21.3ms131.28±17.13ms)较对照组(106.12±6.89ms118.50±12.17m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100波振幅,旁中心注视组(12.54±8.22μV9.17±7.44μV)较对照组(26.20±12.43μV30.16±29.37μV)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7例患者治疗后23例转为中心注视,正位率62.2%。其中4-5岁年龄组正位率77.8%6-7岁年龄组60.0%8岁及以上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OCT结果,黄斑区正常组正位率72.0%,黄斑中心凹变平组正位率50%,中心凹突起组及黄斑结构明显异常组经治疗均无法恢复中心注视。
结论1)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小凹视网膜增厚可能是造成旁中心注视的原因之一。(2)旁中心注视性弱视眼视觉诱发电位有明显改变。(3)旁中心注视性弱视治疗效果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黄斑区的正常结构是恢复中心注视的有利条件,黄斑异常者治疗效果较差。
会议投稿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