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白内障是目前我国最常见致盲眼病,浑浊的晶体是影响眼科医生对眼底检查的主要原因,造成术后视力预测困难。视网膜电流图检查能客观地反应视网膜功能状况,而2008年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推荐ERG标准化检查,除记录标准光暗适应ERG,还推荐增强光暗适应ERG,以减少浑浊的晶体对ERG检查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a波振幅和潜伏期是判断眼底功能的有效指标。视网膜视力是测定视网膜敏感度的一种较新方法,能测量到屈光间质浑浊患者的视网膜功能,已成为欧美国家白内障术前常规检查手段。本研究利用视网膜视力计和增强光视网膜电流图,总结了326例(418眼)白内障患者术前矫正视力、术前视网膜视力、增强光视网膜电图a波振幅及潜伏期、术后矫正视力,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方法 用德国罗兰电生理仪和 德国的视网膜视力计(HEINE LAMBDA 100)对326例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检查,观察术前视网膜视力、标准光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和增强光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a波振幅及潜伏期。 结果 增强刺激光,a波振幅明显增大,a波潜伏期明显缩短,增强光暗适应视网膜电图能较好反映患者视网膜功能。视网膜视力计能较好预测晶体混浊程度比较轻和术前矫正视力较好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但对于混浊程度比较重和术前矫正视力较差患者不能准确预测术后视力,倾向于低估患者术后视力。 结论 视网膜电流图是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价视网膜功能的方法,增强光暗适应ERG的应用能减少屈光间质浑浊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但视网膜电流图不能反映视网膜黄斑功能和视神经节以上的神经病变。视网膜视力计是一种心理物理学检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预测受到晶体混浊程度较大。因此如果我们结合患者病史,将增强光暗适应视网膜电流图,视诱发电位和视网膜视力计结合起来检查,能更准确的预测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