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后房或玻璃体腔穿刺放液在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1998.12~2012.05期间遇到的11例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患者,以去掉针栓的1ml(25G)一次性注射器距角膜缘后界2.5mm~3mm垂直于巩膜进针2mm~2.5mm,看是否有液体流入注射器;如无液体流入可继续缓慢进针,看在某一进针深度是否有液体流入;如进针深度达15mm仍无液体流入,可再缓慢退出,看在某一退针深度是否有液体流入;如完全退出后仍无液体流入,可变换不同经线位置依法重新穿刺放液。如在某一位置某一深度有液体流入,可在该位置该深度让液体自然流入注射器,待眼压降至接近零正压后再进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步骤;如在进行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步骤中再次出现前房变浅、眼压升高,可重复上述穿刺放液步骤。术后除给予常规处理外,该11例病人均给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 结果 该11例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患者均经1~4次(平均2.6次)后房或玻璃体腔穿刺放液和降低灌注液压力调整灌注方向得以顺利完成手术,除术中均见数分钟即可自止的穿刺口少许出血及术后角膜水肿、房水闪光较一般手术略重外,均未见眼内出血、睫状体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延时时间最长14分钟,最短3分钟,中位数7.3分钟。 结论 后房或玻璃体腔穿刺放液对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不失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处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试用。另外,笔者认为灌注液迷流综合征不同于白内障术中发生的囊袋阻滞综合征。白内障术中发生的囊袋阻滞综合征往往是由于晶体偏大、囊口偏小、粘性晶体,水分离分层注水速度太快太多、注水时又未轻轻点压晶体核让过多的灌注液外流、致使灌注液大量进入并积聚于晶体核后囊袋内,进而导致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前移、前房变浅甚至消失。而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是由于灌注液异常进入并积聚于后房甚至玻璃体腔所致,典型病例在其前后房之间似存在只进不出的“活瓣”,这与房水迷流似有某些相通之处。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