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的几个重要问题
陈有信
近年来,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的脉络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CNV)在的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因而成为眼底病研究领域里的最活跃的热点。2000年,美国FDA批准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继发于AMD的CNV,2006年,美国FDA又批准了Lucentis玻璃体腔注射用于治疗继发于AMD的CNV,尤其后者,由于疗效卓著,被评为2006年度美国的10大卫生新闻。目前, CNV的治疗可谓百花齐放,这些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滋养血管光凝、PDT、手术治疗、放射疗法、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以及很多正在研究的方法,如VEGFtrap,小干扰RNA技术等等,然而,要在如此众多的治疗方法中选择一个最适合我国患者的治疗方法,取得最大的治疗益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典型性或是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典型和隐匿性CNV的概念是80年代黄斑光凝研究组(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MPS)为研究激光治疗“湿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而提出的[1]。为了了解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和性质,MPS根据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的表现将继发于AMD的CNV分为典型性和隐匿性CNV。所谓典型者(classic CNV),在FFA早期即可见清晰划线的高荧光(边界清楚),随造影过程荧光逐渐增强并向外扩散渗漏。所谓隐匿者
(CNV(occult CNV)又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纤维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Fibrovascularized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 FPED),可见RPE不规则隆起,常有高荧光点。造影晚期,病变边界可有/或无荧光渗漏,荧光素可积存于纤维组织内或积存于视网膜下间隙。二是
无源性荧光渗漏(Late leakage of an undetermined source, LLUS),即FFA早期可见轻微的渗漏区,晚期渗漏明显,但渗漏边界不清楚,没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CNV要么是典型性的CNV,要么是隐匿性的CNV,很多情况是混合性的。如果病变中的典型性CNV大于50%,称之为典型为主性CNV,而如果典型的CNV的成份小于50%,则称为轻微典型性CNV。
用FFA方法将CNV进行分型是很多AMD治疗研究的基本原则,如TAP研究和VIP研究,都是在FFA的指导下进行的[2,3]。TAP研究表明,PDT治疗对典型为主性的CNV疗效显著,而对隐匿性CNV和轻微典型性CNV则要患者的视力和病变大小程度有所选择,如果视力比较好,病变面积比较大,则PDT的疗效并不好。如果FFA显示CNV病变位于黄斑中心凹以外,则可以选择激光治疗。因此,了解CNV的FFA分型, 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
[1] [2] [3] [4] [5] 下一页 |